孫麗娟
(沈丘縣人民醫院普內科 河南周口 466300)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1],臨床表現為燒心、反酸、胸骨后痛等[2],多合并食管炎。近年來,胃食管反流病作為上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發病率逐年升高,其發病誘因眾多,臨床上以藥物治療為主。本文選取沈丘縣人民醫院收治的9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著重分析探討了莫沙必利聯合泮托拉唑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療效,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沈丘縣人民醫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住院后經胃內鏡及活檢確診,癥狀均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臨床診斷標準[3],排除上消化道潰瘍及食管腫瘤患者等。按照數字抽簽法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45例,研究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為24~74 歲,平均(45.2±4.0)歲,對照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為25~75歲,平均(46.7±4.6)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研究組患者行莫沙必利聯合泮托拉唑治療,其中莫沙必利(江蘇豪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9990315)劑量為5 mg/次,每日早晚服用2次,泮托拉唑(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10033)劑量為30 mg/次,每日晨起空腹服用。對照組患者行莫沙必利聯合奧美拉唑治療,莫沙必利藥物服用劑量與方法參照研究組,奧美拉唑(四川新元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為H20056108)劑量為20 mg/次,每日用藥2次。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藥物治療6周后行胃鏡檢查,觀察患者胃內充血、水腫等炎性表現改善情況。同時對患者燒心、反酸、胸骨后痛等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記錄。
1.4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國家1999年制定的反流性食道炎臨床療效評價標準[4]進行效果評價:顯效,即患者燒心、反酸、胸骨后痛等臨床癥狀消失,胃內鏡檢查發現充血、水腫、糜爛及潰瘍等癥狀基本愈合;有效,即患者各種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胃內鏡檢查可見各種炎性癥狀明顯好轉或評分減少2分;無效,即治療后患者各種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數據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定性資料以百分數形式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4.4%,研究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胃食管反流病作為一種常見消化系統疾病,其發病誘因較多,具體機制為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下降,對腸胃反流物的廓清能力明顯降低,致使胃內酸性內容物極易反流到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損傷,長期作用便會形成胃食管反流病。基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生與發展機制,胃食管反流病臨床治療的關鍵在于抑制胃酸分泌與提升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5]。本研究發現,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行莫沙必利聯合泮托拉唑治療臨床療效明顯優于莫沙必利聯合奧美拉唑治療法,該結果與文獻報道結果相近[6]。
莫沙必利作為胃食管反流病臨床治療常用藥物,是一種新型胃腸道促動力藥物,屬于選擇性腸胃5-羥色胺受體激動劑,進入人體后可以增強食管蠕動與提升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加強食管對腸胃反流物的廓清能力。泮托拉唑是一種質子泵抑制劑,極易于酸性環境中發生聚集,直接作用于胃黏膜壁細胞頂端膜構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質內管狀泡,進而起到抑制H+,K+-ATP酶活性,減少胃酸分泌,改善胃內酸性環境,藥效持久,已經成為胃食管反流病臨床治療的首選藥物。莫沙必利聯合泮托拉唑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可以協同抑制胃酸分泌與提升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藥效大大提升。本文研究發現,莫沙必利聯合泮托拉唑治療胃食管反流病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生活質量大大提升,可以推廣應用。
[1]高輝.莫沙必利聯合奧美拉唑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療效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3,(27):187-188.
[2]張云新.莫沙必利聯合埃索美拉唑治療胃食管反流病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3,8(34):147-148.
[3]鄒梅芳.西沙必利聯合奧美拉唑治療胃食管反流病40例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22):47-48.
[4]將財有.莫沙必利聯合雷貝拉唑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14.
[5]陳曉武,郭婉薇,王偉福,等.枸櫞酸莫沙必利聯合埃索美拉唑治療胃食管反流病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5):78-80.
[6]任輝,黃志剛,葉樺.莫沙必利聯合埃索美拉唑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J].現代實用醫學,2013,25(4):41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