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發俊
(商丘市第四人民醫院內四科 河南商丘 4761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患者不斷上升。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2型糖尿病是目前世界上對人類產生最大威脅的疾病[1]。西格列汀(Sitagliptin,SITA)是2009年引入我國的新型二肽基肽酶4(DPP_4)抑制劑,能有效改善患者B細胞的功能而控制血糖,但目前缺乏臨床循證醫學證據。本文對商丘市第四人民醫院收治的25例患者應用西格列汀進行治療,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商丘市第四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50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經過科學診斷患者的免疫力、尿糖、血糖數值,確診為2型糖尿病,排除1型糖尿病患者,排除嚴重創傷患者,嚴重感染患者,嚴重肝腎功能疾病患者。根據不同的治療手段,隨機將他們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女14例,男性11例,所有患者年齡為60~80歲,平均年齡62歲,患病的時間為2~10 a,平均6.5 a。對照組女13例,男12例,所有患者年齡為60~85歲,平均年齡63歲,患病的時間為2~11 a,平均6.5 a。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以后都要停止服用以前的藥物,全部給予運動治療和常規飲食調節治療。對照組患者使用注射胰島素治療,每天1次,治療1個療程以后檢測患者的血糖變化,再控制患者的胰島素劑量。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西格列汀,每次100 mg,每天1次,所有患者的治療時間都是8~12 周[2]。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8周后的餐后2 h血糖(2 hPG)、空腹血糖(FPG)和糖化血紅蛋白(HbAlc)水平;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有無惡心、嘔吐、頭暈、低血糖(血糖<3.1 mmol/L)等不良反應情況發生。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其中定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進行檢驗,定性資料采用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2 hPG、FPG、HbAlc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觀察組患者2 hPG、FPG、HbAlc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2 hPG、FPG、HbAlc變化(±s)

表1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2 hPG、FPG、HbAlc變化(±s)
組別 n 2 hPG/(mmol/L)FPG/(mmol/L)周后對照組 25 13.1±2.2 10.7±1.7 9.3±1.3 8.8±1.0 8.3±1.3治療前 治療8周后 治療前 治療8周后HbAlc/%治療前 治療8>0.05<0.05 >0.05<0.05 >0.05<0.05 8.0±1.1觀察組 25 14.1±2.0 9.1±1.1 9.3±1.1 7.0±0.7 8.5±1.4 7.0±0.8 t 0.219 4.548 0.342 8.686 0.205 4.186 P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兩組治療后均無嚴重心、肝、腎不良反應發生,觀察組腹痛2例,惡心3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0%。對照組腹痛3例,惡心1例,咳嗽2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4.0%。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53,P>0.05)。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患者不斷上升,糖尿病常常出現在老年患者中,是一種慢性的代謝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蛋白質、脂肪、血糖代謝異常[3]。2型糖尿病常常出現在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中,后期導致的并發癥是老年患者致死的主要因素。因為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體的胰島素會逐漸的縮減直到完全枯竭[4]。
我國引進的新型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西格列汀可以很好地改善糖尿病患者B細胞功能,能夠更好地抑制人體血糖升高,縮減人體對于葡萄糖的吸收,從而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減少肝糖的輸出,降低人體的糖化血紅蛋白數值[5]。綜上所述,西格列汀對于老年2型糖尿病的臨床治療效果非常顯著,安全性也比較高,具有臨床意義,可以大力推廣。
[1]張晉波.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癥的臨床分析和預防措施[J].內蒙古中醫藥,2012,24(3):40-41.
[2]陶文玉,李奕平,徐凡.92例青壯年糖尿病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6):642-624.
[3]陸再英,鐘南山,謝毅,等.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24.
[4]高芳.厄貝沙坦聯合氨氯地平治療老年高血壓伴2型糖尿病的療效[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2,15(10):628-629.
[5]順凱凱,崔乃強,殷宗福,等.胰腺癌與糖尿病關系的臨床分析[J].山東醫藥,2011,51(4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