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芝清
十堰市地處秦巴山腹地,既是國家重點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又是新一輪扶貧攻堅的主戰場。目前,全市仍有83萬貧困人口,消除貧困是教育實踐活動中群眾反映最強烈、最突出的問題。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以來,十堰市全面實施以“雙包雙建雙帶雙促”為主要內容的“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精準扶貧工程,市、縣、鄉“三級聯動”齊抓整改,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共促脫貧,以立行立改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惠及于民。
貼近群眾“結窮親”。市委、市政府把增加貧困群眾收入作為最大的政績,著力解決貧困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讓廣大貧困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全市1萬多名黨員干部深入到貧困農戶家中,所有縣級以上領導干部包到貧困戶,一般干部包到人,與貧困群眾實現“零距離”接觸,認真聽取群眾的意愿和呼聲,真誠進行溝通和交流。
服務群眾“幫窮戶”。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決戰貧困這個重點,精心組織實施“四大行動計劃”,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開展“雙包雙建雙帶雙促”幫扶行動。“雙包”就是單位包村、干部包戶(人),“雙建”就是幫助和扶持貧困地區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好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雙帶”就是市場主體帶動扶貧產業發展、能人大戶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雙促”就是促干部作風轉變、促群眾增收脫貧。組織建立市縣鄉縱向“三級聯動”,政府、企業、科技特派員橫向“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開展“雨露計劃.金藍領”助學行動。以貧困家庭初、高中畢業生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勞動力短期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為重點,計劃每年組織培訓1萬人次、轉移就業5000人。對高職學歷職業培訓的在享受國家規定減免政策基礎上,每人每年補助3000元,中職生連續補助2年,高職生連續補助3年。對貧困勞動力短期就業創業培訓每人每次補助800至2000元。開展生態扶貧搬遷行動。整合扶貧搬遷、生態移民、避災搬遷、危房改造等資金,按照新型城鎮化和生態示范區建設要求,整合相關部門資金,每年實施1萬戶扶貧搬遷,對統規自建、分散安置的每戶補助2至3萬元。開展金融支持扶貧行動。進一步強化金融對片區扶貧開發和精準扶貧的支撐作用,對貧困農戶貸款實行全額貼息,對帶動貧困戶的能人大戶、專業合作組織實行差異化貼息,扶貧龍頭企業執行規定的利率補貼。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及其預期收益、宅基地使用權、林權等抵押貸款機制建設,完善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切實解決貧困群眾缺資金困難。
惠及群眾“拔窮根”。成立“千村幫扶行動”工作領導小組,加大日常管理,制定考核辦法,建立激勵機制,強化保障措施,確保貧困群眾真正得實惠。結合工作隊駐村幫扶和網格化建設,對全市農村貧困情況進行全面、系統調查摸底,實行“一表兩卡”制度。“一表”為貧困農戶基本情況登記表,記錄貧困戶家庭住房、土地、經濟收入、人口等基本情況;“兩卡”為貧困農戶增收明白卡、干部幫聯貧困戶記錄卡,前者記錄貧困戶發展需求、增收目標、增收渠道、年度增收項目,后者記錄農戶幫扶規劃、幫扶措施、幫扶過程、幫扶成效等情況。大力實施“三個一批”。對頭腦比較靈活、具有一定經濟頭腦的貧困戶,大力扶持其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和農家樂經營等,實現產業脫貧一批;對有勞動能力、愿意進城務工的貧困戶,采取陽光工程、雨露計劃對其進行技能培訓,培養就業致富能力,實現自主脫貧一批;對于鰥寡孤獨、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則采用集中供養一批。通過分類制定扶持措施,大力實施精準扶貧,變“大水漫灌”為“定向滴灌”,確保扶到根上、扶到點上、扶出成效。建立完善五大機制。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全市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實施意見》,建立完善五大機制,即扶貧開發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市縣(部門)聯合推進機制、扶貧項目資金統籌監管機制、社會扶貧機制、信息交流共享機制,確保全市83萬貧困群眾到2020年基本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
(作者系十堰市委常委、組織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