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偉
近年來,漢川市以實施“三線百村”(荷沙線、劉北線、漢刁線等三條經濟主干線,及沿線100個不同類型基層黨組織)黨建示范工程為載體,積極探索推行以企帶村、產業主導、特色支撐、能人回歸、村社互融、聯村共建等不同類型的基層黨建工作模式,努力把“三線百村”工程打造成創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樣板點、深化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帶、助推地方經濟發展的加速器。
以企帶村型。由企業委派黨員管理人員到所在村擔任黨組織書記,與村共謀發展思路、共興農村經濟、共建基礎設施、共辦社會事業、共促農民就業、共育文明新風。福星集團將福星、李花、陳元三個村納入“以企帶村”范圍,每年從利潤中拿出約1/30的比例用于支持村級公益事業發展,先后扶持福星、李花辦起塑料制品等配套企業30多家,投資新建村圖書室、福星劇場和福星老年公寓。灣潭鄉德豐村動員外出流動黨員鄧世鴻回鄉創業,將其武漢鴻鑫房地產和湖北泓歆科技2家企業遷回德豐村,并將2家企業黨支部與村黨支部聯合成立黨總支,由鄧世鴻擔任總支書記,按照“組織共建、黨員共管、資源共享、工作共抓”的思路,統籌推進村和企業全面發展。
產業主導型。依托村地理條件和區位優勢,引導村民大力發展炒業、服裝加工、運輸服務等產業,促進增收致富。城隍鎮中嶺村充分發揮村民炒米、炒豌豆、油炸蘭花豆的傳統優勢,在村黨支部書記盧義新的帶領下興建占地41畝的中嶺村炒業經濟園區,新建標準廠房18間,全村現擁有炒業企業226家,成功注冊“中炒”牌商標。目前,中嶺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炒業專業村,炒業產業的發展,為村集體經濟年創收6萬多元。現在的中嶺村戶戶通水泥路,家家有自來水、電話和數字轉換電視,成為文明富裕的新農村。
特色支撐型。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三產業等特色產業,不斷壯大村級發展,改善村級面貌。刁汊湖潘家村充分挖掘刁汊湖水資源,大力發展休閑旅游產業,打造具有水鄉特色的餐飲垂釣、賞荷采摘等觀光休閑農業品牌。馬口鎮嚴山村,馬鞍鄉黃龍村、喻集村,分別借助達利集團投資天嶼湖旅游開發和鈺龍集團投資黃龍湖旅游開發的機遇,積極開展遷村騰地,先后成立農村新型社區,走上旅游開發的新路子。敖家村充分發揮城中村區位和資源優勢,依托馬口紡織工業園區,改造老校舍、老辦公樓、老代銷店成立村商貿聯絡中心,投資45萬元興建農貿市場,開辟門店14個,攤位160個,集中出租增收,去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0多萬元。
能人回歸型。通過市鄉村黨組織主動聯系,跟蹤服務、加強引導、政策支持等方式,把一些長期在外打拼、見多識廣、頭腦靈活和致富信息較多的務工成功人士吸引回歸任職,尤其是把黨員能人作為重點,為選拔村黨組織書記開辟源頭活水。截至目前,全市共引回125名在外能人擔任村黨組織書記。2011年回鄉創業的碩士研究生陳亮通過換屆選舉,擔任劉家隔鎮楊灣村黨支部書記,任職兩年多以來,積極向有關部門爭取項目資金,還自掏腰包5萬元修建2.8公里的通村公路、建垃圾池40座,工作干得有聲有色。2014年被漢川市委評為“十佳村黨支部書記”。
村社互融型。以村黨組織為龍頭,以農村農業產業協會或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載體,由村支部推薦人員擔任協會或合作社負責人,將種養殖大戶網絡進協會(合作社),為農民提供專業化服務,共同抵御市場風險。新堰鎮螺螄湖村農民黨員周正爽2009年成立“漢川市正爽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2013年成立孝感市首家家庭農場--漢川市正浩糧棉家庭農場,配備各類農機設備30余臺套,發展社員近百人,帶活一方經濟。里潭鄉何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楊次元2013年擔任“蓼湖水稻專業合作社”名譽社長后,與村民結成技術共有、信息共通、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發展共同體,將“蓼湖稻、良心造”的廣告語叫響各大超市。
聯村共建型。以原管理區所在地或新型中心村為龍頭,以產業為紐帶,著力建設城鎮新型農村社區。2013年市委組織部在指導新建城隍鎮城南社區建設中,根據城南社區緊靠城區、產業密集、人口集中的優勢,以開發居民區為載體,采取“統一規劃引領、統一產業拉動、統一組織設置、統一平臺建設,引導群眾聚居”等“四統一集中”的模式,集并周邊姚花、魏家、楊公垸等村及商住樓盤,實行黨組織統一設置,興建住宅小區14個,興建面積達1100平方米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和高標準的居家養老互助活動中心、愛心超市、農家書屋、市民學校、文體活動室和衛生服務站等設施,推行城鎮區域綜合服務,開展鎮直部門與社區、村干部集中辦公,拓展了服務功能,改變了鄉村面貌,大大地方便了群眾,受到基層歡迎。
(作者系漢川市委常委、組織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