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勇+肖詩兵+黃河清

隨州是中華5000年農耕文明的發源地,是炎帝神農故里、中國編鐘之鄉。近年來,隨州市堅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以“神韻隨州”建設為主題,以構建森林體系、優化發展環境、打造品質生活為著力點,掀起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熱潮,取得明顯成效,2011年底榮膺湖北省森林城市稱號,2013年4月獲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稱號。 在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隨州榮登全國城市生態競爭力指數排名榜第四。2014年9月,摘取了生態文明建設最高桂冠——“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創新思維、全域統籌,優化功能布局
隨州最大的戰略資源就是生態,最大的發展潛力在于環境。隨州市堅持把“生態立市”作為核心戰略,在思維上拓寬視野,在規劃上超前謀劃,全力推進森林城市建設。
強化四種理念。強化抓“創森”就是抓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貫徹中央“五位一體”的戰略部署,立足打造“美麗中國”、“幸福湖北”的“隨州版,將“創森”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強化抓“創森”就是抓跨越趕超的理念,通過將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走差異化競爭之路,推動全市經濟倍增發展、提速進位。較5年前相比,2013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翻兩番以上,地區生產總值、規模工業增加值、外貿出口、社會消費、居民收入均翻一番左右,大多數經濟指標都實現了在全省的“保五爭三”。強化抓“創森”就是抓城市特色的理念,高度關注森林、關注綠色、關注未來,堅持在保護中建設、建設中保護,生態宜居新城、歷史文化名城等城市個性不斷顯現。強化抓“創森”就是抓基礎設施的理念,視綠化為城鄉建設不可或缺、不折舊、有生命的基礎設施,探索多種途徑,著力構筑穩定、多層次的城鄉綠化新格局,生態環境面貌極大改善。
完善規劃體系。立足隨州山水資源、地形地貌、生物物種、文化底蘊等特征,在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的框架下,確立“神農故里、森林隨州”的森林城市定位,提出“在主城之外再造一個新城”和“在山上再造一個新隨州”的奮斗目標,全域謀劃魅力隨縣、美麗曾都、生態廣水、天然氧吧大洪山和生態產業新城高新區建設;配套實施城市森林、生態保護圈、綠色家園建設等“十大工程”,全面勾畫了森林城市發展藍圖。
點面結合、整體推進,提高綠化水平
按照“鑄文化之魂、繪山水之美”的要求,著力構建完備的城市森林生態體系、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全方位裝扮“神韻隨州”。
突出“三區”,園林造景、建好新城。抓好主城區綠化,實施“出門500米見綠”工程,重點建設休閑廣場、社區公園、小型游園,結合舊城改造綠化,集中建綠、拆違還綠、拆墻透綠、垂直掛綠,讓市民盡享綠色福利。抓好城郊區綠化,重點開展“滅裸工程”,大力推廣灌木、藤本植物栽植,確保城市周邊受損植被全面恢復、坡地裸巖全面綠化。抓好湖區綠化,以白云湖為依托,拉開城市框架,依湖造林、圍橋造景、設景建園、展現了城市新風貌。
突出“三園”,延續文脈、固化鄉愁。加快建設城市森林公園,深度挖掘炎帝文化、編鐘文化、季梁文化、佛教文化等內涵,有機融入森林城市建設。2013年建成開放的文化公園占地近千畝,不僅集中展示了隨州地域文化,還成為主城區的“綠肺”。加快建設郊區生態田園,以近郊公路為依托,新建了一批休閑農莊,栽植管護一片林木,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親近自然的好去處。加快建設農村綠色家園,廣泛發動群眾,保護歷史遺存和自然生態,實施綠化美化,用鄉村鄉貌留住濃濃鄉愁,全市已建成綠色家園示范村240個,其中廣水桃源村、曾都區椅子山村被納入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
突出“三網”,因地制宜、鋪植綠蔭。圍繞打造道路林網,沿路布蔭、依路造林,在高速公路、國省干道兩側鋪設綠色廊道,在連接城鄉的道路兩旁高標準建設防護林、景觀林。圍繞打造水系林網,沿河布綠、依河造林,在涢水、氵厥水、府河等主要河流兩側建設20多米寬的水土涵養林。圍繞打造農田林網,因害設防、依田造林,鋪設了經濟效益和防護效能兼備的防護林網。
突出“三山”,筑牢屏障、開發氧吧。隨州山場面積55.7萬公頃,占版圖面積的57.94%,在增加綠量、修復生態上大有潛力可挖。著眼青山長綠,以政府令的形式,從2012年開始,組織實施為期三年的封山育林,結合加強生態公益林、退耕還林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著力改善森林生態環境,取得階段性成效。著眼荒山披綠,組織實施城鄉綠化三年攻堅計劃,落實木本油料第二個三年計劃,開展城鄉綠化大會戰,使全市宜林荒山全部披上綠裝。著眼名山添綠,對大洪山、中華山、桐柏山等國家級風景名山,加強森林資源管理,抓好古樹名木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開發了林木蔥郁、繁花似錦、生氣相隨的天然氧吧。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轉變發展方式
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既注重生態效益,又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創新綠化模式。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市直各部門每年建立義務植樹基地100畝以上,包栽包活包成林,并建立登記卡制度。市委組織部、市直機關工委和各級林業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組織黨員干部帶頭,每人每年義務植樹20株以上,全市廣大干部群眾認建、認養、認管綠地活動蔚然成風,義務植樹參與人數達到160余萬人,建卡率達到95%,盡責率達到92%。堅持由人工造林為主向科技興林、工程治理相結合轉變,近3年全市共撫育森林12.8萬畝,改造低產林3.8萬畝。2013年,啟動實施“大工程、大綠化”活動,由市級領導牽頭,相關部門和單位包保,共實施綠色惠民工程項目44個,多層次增加城市綠量。抓好飛播造林,完成造林面積2.5萬畝,緩解了邊遠山區人工造林難的問題。
拓寬投入渠道。探索多元化綠化投入方式,市財政每年安排4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獎勵造林綠化先進典型。林業、發改等部門優化造林綠化服務,整合涉農涉林等項目資金,捆綁使用扶持城鄉綠化;大力扶持林業企業發展,近3年共催生1000多個業主投資林業建設,全市造林綠化累計投資48億元。湖北直方、豐年公司等17家龍頭企業投資均超過2000萬元,造林綠化面積16萬畝。住建、城投、園林等部門加大經營城市和社會融資力度,積極爭取成功發行了兩期城投債,采取以土地換項目和招商招標(BT)的方式,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建設公園綠地、捐贈園林設備和綠化苗木,極大地緩解了園林綠化資金壓力。
推動轉型發展。圍繞“兩型”社會建設,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堅持先行先試,成功創建湖北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加快國家級高新區、新能源示范區創建步伐;在隨州高新區規劃建設60平方公里的美麗鄉村示范片,示范引導各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集約、節約發展。積極推行節地、節土、節水、節能、節材型綠化建設,全市節約型園林綠地建設率達60.4%。
建章立制、建管并重,擴大創建成果
森林城市建設是一項涉及廣、投入大、見效慢的長期系統工程。圍繞創建工作,我們逐步建立完善體制機制,推動森林城市建設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規范化軌道。
建立完善生態優先的政府決策機制。在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過程中,優先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充分估價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在合理規劃產業布局的同時,將發展壯大林業經濟作為重要抓手,突出抓好食用菌產業資源轉換、品種轉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大力扶持生態公益林和經濟林建設,推廣發展林藥、林糧間作近8萬畝,年收益9200多萬元;加快建設50萬畝木本油料基地,努力打造百億元產業集群。在招商引資工作中,建立項目甄別機制,嚴把環評關,凡影響城鄉生態環境的項目一律予以一票否決。
建立完善城鄉一體的資源管護機制。堅守林地保護、林木保護、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四條底線”,加強各類自然保護小區建設和規范化管理,有力維護了森林生態安全。近年來,全市無嚴重濫砍亂伐林木、破壞林地和綠地的違規行為,無重大森林火災和林業有害生物入侵,無采挖、移植、買賣古樹名木和濫捕亂獵野生動物的現象發生。
建立完善打防并舉的林業執法機制。加強林業政策和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協調整合執法力量,加大防范力度,村村組組配備護林員,落實報酬待遇,明確工作責任。定期開展專項行動,始終保持對涉林違法犯罪的高壓態勢。深入推進森林公安隊伍建設,營造了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嚴格規范、監督有力的林業執法新秩序。
一湖碧水繞新城,城在湖光山色中。今天的隨州正用生態建設的大手筆,煥發出靈動秀美、生機盎然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