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梅


“我們走出陰暗的黑夜,跨出油燈搖曳的茅草房,坐上破舊不堪的火車,奔向夢幻中燈光閃爍的大都市。”
四年前,鐫刻在上海世博會波蘭館墻上的這首小詩,讓無數人怦然心動。
四年后,2014年10月31日,一大早,北京人民大會堂北京廳嘉賓云集,參加為紀念第一個世界城市日而舉辦的“中國城市未來發展國際論壇”。
城市制造了哪些問題,又能提供什么樣的解決方案?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瞭望東方周刊》共同主辦的“中國城市未來發展國際論壇”,邀請多名中外可持續發展典范城市的管理者、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商業領袖等,圍繞“可持續決定城市未來”,從發展理念、經濟轉型、生態文明、社會治理等維度,總結國際國內正反兩方面經驗,就解決城市面臨的共同難題進行探討。
關鍵元素是人
城市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綠色低碳。在這次論壇上,綠色低碳成為最熱的關鍵詞。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給本次論壇發來的視頻致辭中,邀請大家“講一下我們城市如何有一個更加綠色的發展”。而聯合國系統駐華協調員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諾德厚則希望,“中國在加速全球轉型進行一個城市向低碳的轉型過程中能夠起到領頭羊的作用”。
怎樣綠色?如何低碳?
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看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元素是人,“因為只有人才能解決所有問題”。
“可持續發展,人是最重要的環節。我們很多人從農村人變成城市人,行為、習慣,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等等,都是可持續發展應該關注的。”她說。
董明珠前不久被任命為聯合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宣傳大使,這既是對她作為一個企業家積極履行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的褒獎,也對公眾人物發揮公信力,影響和帶動更多人關心、參與可持續發展的厚望。
如何當好宣傳大使?董明珠的回答是:從自己做起。“我是做空調的,重點研究怎么環保怎么節能的同時,我們已經意識到,空調等電器報廢后對環境也會帶來破壞。為此,我們成立再生能源公司,希望把廢舊電器處理成可用資源,進入真正沒有資源消耗的時代。”
“我同意人是重要的,”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贊同董明珠的看法,“我覺得人的行為模式,制度模式比技術更重要,僅靠高大上的技術,不一定能解決中國未來二三十年的問題。”
真正進行體制改革
652個城市,2077個建制鎮,這是前所未有的中國城鎮發展規模。未來城市可持續,綠色低碳意味著什么?什么是綠色,什么是低碳?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提出了他的解釋:“我經常去地方,什么是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什么是綠色城市,一個基本思路是視覺上的,綠色,寬敞空間,是我們很多地方長官和居民最簡單的認識。但是根據國際城市化發展經驗,綠色低碳的城市并不僅僅是可視的,更重要的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人口密度,減少資源浪費。”
李鐵認為,30年來中國城市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們還沒有一個城市的自來水可以直接飲用,城市公共衛生和公共安全沒有得到足夠認識,這說明我們走向綠色低碳還有非常遙遠的距離。”
李鐵說。在他看來,能夠理解綠色低碳本質的城市管理者可能不多,有觀念的問題,也有體制、利益的問題。因此,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更要調整傳統觀念,真正進行體制改革。
城市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哪些問題
對于城市可持續發展中只注重可視的綠色等問題,岳陽市市長盛榮華表示認可。
他表示,要突破市長們只重視可視綠色、不太重視可持續發展這個局限,有三大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是規劃問題。“規劃沒有立法,誰當市長都可以隨意更改規劃,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第二是人的問題。“用人的機制沒有解決好,當市長一般也就是三四年,干滿一屆以上的市長為數不多。在三五年的任期內,市長很難有精力也很難有人潛下心,研究和實踐可持續發展,很難避免短期行為和看得見摸得著的所謂政績工程、形象工程。”
第三是錢的問題。“每一個市長都缺錢。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發達城市,大有大的難處,我相信這些城市也缺錢,只是它用錢解決的問題,和我們這些欠發達和發展中城市不一樣。”
盛榮華說,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和市民幸福感相輔相成的。“群眾的幸福感提高了、歸屬感增強了,就會真正像愛護自己家園一樣愛護城市,就會主動為城市發展建言獻策,積極參與城市建設管理,從而減少市政設施維護成本,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創造文明、衛生、整潔、有序的城市環境,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天津市文明辦副主任趙華也提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必須”:必須有比較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支撐產業發展活力;必須有比較完善的民生政策保障市民安居樂業;必須有堅定不移的環境計劃保證生態可持續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