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周活動在北京正式啟動。本次會議主題是“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伙伴關系”,三大重點議題是“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經濟創新發展、改革與增長”、“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建設”。
亞太自貿區路線圖待激活
阮宗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
在后危機時代,中國主辦的APEC會議向亞洲乃至世界傳遞的信息非常重要。
一是建立亞太伙伴關系。亞太地區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提供最強的發展動力。但與此同時,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不成比例。因此打造亞太伙伴關系將尋求最大公約數,為超越你輸我贏的零和關系鋪平道路。
二是激活亞太地區自貿區。這一概念是最早在2006年河內APEC會議上提出的,2010年在橫濱進行了進一步討論,但多年來未得到實質性落實。
亞太地區各種經貿機制繁多,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等雖然起到一定推動作用,但導致“面條碗”現象突出,各個協議的不同的優惠待遇和原產地規則就像碗里的面條絞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區域一體化面臨重疊化、碎片化的風險。
今年5月APEC貿易部長會議同意制訂推動實現亞太自貿區路線圖。本次會議將強調并推動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三是促進經濟創新、改革與增長。隨著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當前亞太經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需要從改革和創新中尋找新的增長動力。
其中,硬件、軟件以及人員的互聯互通至關重要,是必不可少的動力來源。再如推動互聯網經濟、城鎮化、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等均可培育新的增長點。與此同時,加強國際反腐合作也可為本地區經濟的健康發展作出貢獻。
推動亞太互聯互通,中俄可“搭伙”
烏柳卡耶夫[俄羅斯經濟發展部部長]
俄羅斯密切關注亞太地區一體化進程。建立諸如TPP和RCEP這樣的大規模特惠貿易集團,將對地區內部乃至世界貿易關系產生影響。
北京APEC會議應通過亞太經合組織2015年至2020年互聯互通計劃,為區域內互聯互通設立量化指標。俄羅斯對此抱有興趣,因為我們正致力于開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挖掘本國過境運輸潛力。
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實質在于推動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即建立跨境運輸走廊,將東南亞、中亞國家和歐洲連接在一起。
事實上,在勾畫亞太地區互聯互通新藍圖時可以考慮共同建設和利用俄羅斯太平洋沿岸港口設施,將這一基礎設施納入“東南亞-歐洲”運輸走廊建設規劃。
中國新一輪改革與開放無疑會促進亞太地區穩定發展。中國領導人決定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前提下深化經濟和行政改革,這是積極信號。
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恪守市場原則,繼續執行經濟開放政策,這增強了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亞太地區國家對中國保持經濟穩定、有效管控危機局面的信心。
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將為俄羅斯工商界創造新的商機,有助于推動俄中高科技合作。
中國的深改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信心
英卓華[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
當前全球經濟面臨三大風險:
首先是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世界銀行能源價格指數在上半年基本保持穩定之后,三季度下降約6%。其次,埃博拉疫情的蔓延加劇全球經濟脆弱性。此外,中東、烏克蘭等地區的政局動蕩也成經濟隱患。
除了發達國家復蘇緩慢,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也體現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經濟體。自危機爆發以來,主要新興市場國家的增長速度一直在放慢,局部有所改善,但同時也出現新的脆弱點。
但發展中的東亞與太平洋地區仍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地區。亞太經合組織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預計將占世界增長的三分之一。中國正在推進的深入改革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信心。
盡管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下滑,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增長勢頭的轉變。中國經濟正在進入所謂的“新常態”,從以往過度依賴投資向依靠消費和提高生產力支撐的新增長模式轉變。
世界銀行最近將中國經濟今年增長預期從此前的7.6%下調至7.4%。中國經濟增速換擋,意味著中國將以另一種模式更加健康、可持續地前行。不過,要將增長驅動力轉換成國內消費,需要中國在土地、資本和人力資源上進行更深入的改革。
走向服務業大國利好全球經濟
遲福林[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正處在重要歷史拐點: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放緩至7.3%,創2009年一季度以來的新低;二是經濟結構升級態勢初步形成,今年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7%。
如果至2020年中國能從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對促進中國經濟增長轉型和為亞太地區發展有以下幾點成效:
首先,在未來六年內,中國服務業的發展規模有望實現倍增﹔
其次,它將形成中國中速增長的新常態﹔
第三,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從而為中國進入高收入國家創造一個最重要的條件﹔
第四,形成新增就業不斷擴大的趨勢,預計未來六年服務業將按年均10%的增長,每年新增就業人口高達一千萬﹔
第五,加快推進服務業市場開放,不僅會加快對社會資本的市場開放,而且會加快對外開放。
中國能否轉型成為服務型大國,取決于兩點:城鎮化為生活型服務業的發展提供重要條件。生產型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即工業經濟向服務業經濟的轉型。
總之,推進服務業主導的轉型與改革,不僅對中國未來10年、20年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而且將給包括新興經濟體在內的全球經濟帶來重大利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