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熊丙奇(教育評論人)
又是新學年開學。有兩條新聞令很多家長不安。一是每年一度的軍訓鬧出教官與學生互毆事件;二是接連爆出女生被傷害案。
在筆者看來,不論是軍訓的問題,還是女生被侵犯,都折射出我國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存在的嚴重缺失,只重視學生的知識教育,卻忽視學生的生活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指望短則幾天一周,長則一月的軍訓,就能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家長一直把孩子置于自己的視線范圍之內,學生的自我保護差,都是因平時的生活教育、人格教育缺失。
筆者最近到加拿大參觀、考察,發現該國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時,就讓孩子在教練的帶領下玩山地車,孩子們沿高山上崎嶇不平的山路戴著頭盔飛馳而下,場面震撼人心。我國有多少家長會讓孩子玩這么“危險”的運動?最近加拿大維多利亞61學區也馬上開學,在開學的第一周,61學區的國際部組織國際生去露營,這也是我國內地學生鮮有的體驗——有的學校想組織,但擔心出安全事故,只有作罷。
由于擔心出事故,進而把學生圈養起來,這是我國教育管理的邏輯。殊不知,只有讓孩子體驗生活,才能了解生活,增強自立意識和能力。德國的幼兒園,會設計一些看上去很“危險”的游戲讓孩子玩,這讓內地的參觀者看得膽戰心驚,但幼兒園園長認為,把孩子放在“危險”的環境中,會增強其冒險意識和安全意識,既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同時也減少安全事故發生。
其實,我國家長對于女生獨自外出的安全問題,普遍都很關心,也一再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不僅針對女生如此,男孩也一樣。為了孩子的安全問題,我國早已形成“中國式陪送現象”,但為何一旦父母不陪送,孩子就出問題?這么長時間的安全教育,為何沒有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識呢?
我國學校和家庭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大多是知識化的內容,采取說教的方式,比如對孩子說:不能輕信陌生人,你記住了嗎?孩子表面上回答記住了,但根本沒有把其當一回事。安全教育是生活教育,要讓這一教育有效,不能說教、灌輸,應該采取情景教育、案例教育和體驗教育方式。所謂情景教育,就是讓孩子置于一定的情景中,模擬社會現實,了解社會;所謂案例教育,是把各種典型安全案件及時作為教學案例,讓學生分析、討論,而體驗教育則更重要,是讓學生有實際生活體驗,引導其走向獨立,學會辨別,保護自己。
在這次接連爆出多起安全事件后,有人說不敢再讓孩子獨自外出了。家長的憂慮可以理解,可是父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嗎?正是父母為孩子包辦代替的思想,導致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差——獨立面對社會,注意保護自己,這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近年來,我國各地教育部門都很重視學生的開學第一課,總體看來,教育部門主導的開學第一課,應景的多,形式轟轟烈烈,但效果甚微。以筆者之見,每年開學第一課,核心主題都應該是學生的自立、自強。圍繞培養學生的自立、自強意識和能力,我國教育應該關注學生除知識之外的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這些教育,遠比知識教育對人的成長更有用,把這些教育落到實處,就是教育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