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欣浪
“21世紀的中國,像一個城市大家庭;往來穿梭的高鐵,是一趟趟流動的公交車,拉近了距離,遠去了顛簸的不眠夜”;“神州錦繡河山間,一列列精靈般的動車組,忽如一夜春風來,催生了一個新時代速度……”
在我們盡情謳歌中國鐵路建設給人們帶去的便利的時候,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隱身于喧囂熱鬧的場景背后,用無悔青春,默默托舉著“中國速度”。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郭志勇是其中“不得不說”的代表人物。
在新中國建設的歷史進程里,有一種星辰,不因歲月的逝去而消沉,不因時代的更迭而泯滅,他們就是曾經為國家奉獻青春和智慧的人。
1983年,當意氣風發的郭志勇從上海鐵道學院畢業,不顧一切拋棄繁華上海都市,一頭扎進地處江城武漢人生地不熟的鐵四院的時候,憑的就是這一股子誓為中國鐵路建設奉獻青春和智慧的勇氣和決心。
三十載櫛風沐雨,三十載風雨兼程。30年的時間里,郭志勇融入到中國鐵路事業的拼搏過程中,親身見證和參與了多條重要鐵路的建設和發展。埋首耕耘、奉獻智慧的同時,他由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作者成長為一位業內著名的高速鐵路研究專家。
到鐵四院工作的頭幾年,他先后參加了蕪湖樞紐、金溫鐵路、廣茂鐵路、漳泉鐵路、京九鐵路商丘至阜陽段等項目的勘察設計。他是幸運的,在事業起步階段,得到了鐵四院老一輩專家以及同事們的無私幫助:原鐵四院總工程師、全國勘察設計大師陳應先,就常常利用休息時間,為剛走上工作崗位年輕大學生們進行專題培訓,手把手地逐一指導,這讓郭志勇受益匪淺。現任鐵四院總工程師、全國勘察設計大師王玉澤,比郭志勇早一年到鐵四院工作,他們相互勉勵,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科學名人牛頓一席話揭示了科學傳承的重要性。對郭志勇來說,人生最值得慶幸的是遇上了這些良師益友,他們對對自己的關懷和指導,如影,相伴相隨;如燈,指明方向。更加堅定了他為中國鐵路事業奉獻一生的決心和信念。
1990年,郭志勇參加編制京滬高速鐵路規劃方案,這是他與高速鐵路的初次接觸。此后20年,他與高速鐵路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不同的崗位上先后參加過武廣客專、隴海鐵路鄭徐電化提速改造、鄭徐客專、鄭西客專、寧杭鐵路、滬寧城際、滬杭客專等項目的勘察設計工作。
從1996年開始,郭志勇先后擔任了京滬高鐵徐州至南京段、徐州至上海段的總體設計負責人,在開辟我國高速鐵路技術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積極組織實施鐵道部技術攻關課題及主要技術標準、工程設計方案的國際咨詢;參與編制《京滬高速鐵路設計暫行規定》等多項規范性文件,開展一系列科技攻關研究,為后續項目建設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這些成果現已廣泛應用于各條鐵路客運專線的勘察設計之中。從京滬高速鐵路規劃研究、勘察設計一直干到配合施工,郭志勇曾經的一頭青絲,現已兩鬢染霜。
梅花香自苦寒來,郭志勇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實現了人生的積累。他把人生的每一次機遇和挑戰當成是進步的階梯,不斷攀爬的過程中,收獲了豐碩的“果實”:由他主持的多個項目獲國家級優秀設計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部分成果填補了國內高速鐵路研究領域空白,居國內領先水平,較好地指導了諸多客運專線的設計研究工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此,他先后獲得鐵四院首屆“優秀總體”、首屆專業技術帶頭人、湖北省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榮譽稱號。
2010年全國勞動模范及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郭志勇當選全國勞動模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受了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登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榮譽的最高獎臺。這是祖國和人民對他,對高鐵人的最高褒獎!
光環背后,總有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科研奮斗歷程。
京滬高鐵的總體設計是郭志勇科研生涯中的“濃重一筆”。作為這條高鐵名副其實的“催生者”和建設者,郭志勇胸中有丘壑,協調顧大局的總體把控能力得到了淋漓的體現。
作為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投資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一項工程,京滬高速鐵路在勘察設計階段,不斷遇到新的難題。隨著國家和地方政府對環境保護、建設用地選址等工作的重視度不斷提升,勘察設計對外協調工作量和難度也不斷加大。以京滬高速鐵路徐滬段為例,此區段所經地區城市規劃要求高、建筑密集,僅與高速鐵路相交的等級公路就有373條。由于京滬高速鐵路從早期勘察到2006年批準立項,歷經10多年,導致以前簽過的一些道路立交等協議因時過境遷,又要推倒重來。為早日確定線位及站位方案,確保各項工程方案合理可行,郭志勇帶領團隊與建設單位人員一起,無數次往返于徐滬段沿線城市。在代表國家簽訂協議過程中,他恪守國家利益與集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帶領團隊耐心細致地與各方協商溝通,為早日確定設計方案創造了條件。“郭總是個出色的協調者,多難的問題也能擺平”。這是鄭徐鐵路客運專線勘察設計的同事們的對他的評價。鄭徐客專在河南商丘地區選線時,地方上出現分歧,甚為棘手。已擔任院副總工程師、負責多條線路技術管理工作的郭志勇,在武漢與商丘之間往返多次,帶著總體組一起與地方反復磋商,最后篩選出了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鄭西高速鐵路是郭志勇及其團隊共同譜寫的又一“贊歌”,該鐵路的建成標志著我國在黃土地區修建高速鐵路的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誰又能了解其中的艱辛歷程?鄭西高速鐵路90%的線路處于黃土覆蓋區,其中90%又處在濕陷性黃土地層。如何使長達近400公里的濕陷性黃土保持穩定,特別是如何確保鋪設無砟軌道的沉降控制要求,成為鄭西高速鐵路建設成敗的關鍵。針對這一世界級難題,在鐵道部組織下,郭志勇與總體組一起分段選取代表性工點,開展濕陷性黃土浸水試驗,成功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為此,《科技日報》專門刊文指出:“鄭西高鐵在建設過程中,不僅以自主創新化解了世界級施工難題,更通過精心組織設計,保護了沿途豐富珍貴的歷史古跡。”
正是由于郭志勇及其所帶領的團隊多年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攻克了一道道世界性的技術難題,鑄就了一座座中國高速鐵路建設的豐碑。
在鐵四院,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2004年8月,鐵道部在北京進行京滬高速鐵路初步設計預審查,郭志勇代表集團公司匯報。為了一次性通過預審,郭志勇與總體組成員連續奮戰一周,有時一晝夜只休息兩三個小時,夜以繼日下來人人身心疲憊,面容憔悴,無暇顧及修理邊幅,顯得狼狽不堪,臨匯報前一小時,郭志勇被大家快速“美容”打扮,他強迫自己振作精神匯報,由于準備充分,初步設計獲得審查組一致通過。2008年4月18日,舉世矚目的京滬高鐵開工建設,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臨開工現場為工程奠基,此時郭志勇與同事們滿眼充滿淚水,他們的努力為京滬高鐵早日開工贏得了時間,為四院爭得了榮譽。
作為一名工程設計人員,郭志勇常說,最重要的是深知筆下千金,勘察中的一腳一步,設計中的一筆一劃,都要心細如發。在京九鐵路工作期間,衡商、商阜、南潯段等400多公里線路勘測設計,每跑一次工地,他的眼睛就像測量儀,總是在現場精確地掃描,大腦就是CPU,總是在不斷交換、思考。正是靠這種細致觀察與思考,他推薦實施的方案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投資……
在郭志勇長達二十幾年的高鐵生涯中,類似這樣故事還有很多很多。總結起來,是胸中有丘壑,協調顧大局的總體意識;是不畏艱險,披肝瀝膽攻克難關的斗志和決心;是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幫助他完成了人生一個又一個挑戰,最終摘取了一個又一個科研勝利果實:多年來,郭志勇所主持的多個項目獲國家級優秀設計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部分成果填補了國內高速鐵路研究領域空白。主持完成的《計算機輔助選線設計》獲2006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金獎;主持完成的《京滬高速鐵路磁懸浮技術方案可行性研究報告》、《京滬高速鐵路磁懸浮技術方案與輪軌技術方案綜合分析對比報告》,為國家采用輪軌技術和磁懸浮技術方案決策提供了科學的依據,鐵四院也因此走在了我國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前沿。
這是一曲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贊歌。
在郭志勇取得一系列成就的背后,默默支撐其前行的,是他的家人。
1984年初,正值大京九鐵路建設前期勘察時期,郭志勇與隊友們要在3個多月的時間里完成商丘至阜陽段定測工作。臨從武漢赴商丘前,他從家人口中得知父親患上胃癌晚期。聞此消息的他恨不得長一雙翅膀即刻飛到從小到大對自己疼愛有加的父親身旁,以盡人子之孝。恰巧在此時他收到了父親的來信。年邁的父親知道兒子干的是鐵路建設,是國家的大事,在信中告訴兒子,自己身體一時無礙,勉勵他安心工作,為國家多做事情。恰逢當時定測工期緊、任務重,郭志勇縱有千般不舍,他還是把淚水深埋心底,帶著父親的叮囑,奔走在冰天雪地的勘測工地上……父親對兒子還是隱瞞了病情。5月的一天,噩耗傳來,郭志勇收到“父病危,速歸”的電報。當他連衣服也沒換風塵仆仆地趕到上海家中時,父親已于前一天過世,他沒能為父親送終!
每每想起這一遺憾,郭志勇心中總是無盡的自責與愧疚。無情未必真豪杰,他無意演繹“高尚”,但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鐵四院人的愛崗敬業與無私奉獻。
妻子孫艷芳說,老郭是一個“粗線條”的人。“他對生活就是一個馬虎混沌的人,做什么吃什么,買什么穿什么。”郭志勇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外面出差,在家的時間晚上也常常在辦公室加班,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到了工作上。孫艷芳已經習慣了,家里什么事都不能指望老郭。讓他做家務,就好比“大象闖進瓷器店”,幫不了忙,還添亂。
2008年,郭志勇的孩子高考,正值京滬高鐵供圖最為緊張的時刻,郭志勇硬是一天都沒請假來幫助孩子,作為父親其愧疚之情毋庸言表。
相比較之下,郭志勇對他所熱愛的高鐵事業總是投注以十分的精力:2003年5月中旬,鐵四院接到鐵道部通知,抽調部分同志到北京參加京滬高速鐵路項目論證。當時正是非典肆虐之際,北京作為主要疫區讓人聞之色變。就在領導還在考慮派誰去的時候,郭志勇挺身而出,主動要求赴京參會。在北京的一個多星期,他全身心撲在工作上,多角度、多方面研究京滬高速鐵路方案,每天都與同事們工作到凌晨兩三點,最終圓滿完成了任務。由于長期伏案工作,年近50的郭志勇患上了胃病、頸椎病、白內障,但他全然不顧這些。吃完晚飯,他總是習慣性地走進辦公室里,擰開燈,打開電腦,一頭扎進圖紙里面……
“人民養育了我,國家培養了我,為國家和社會做一點事情是應該的,沒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對自己的所言所行,郭志勇用最樸素的語言做了注腳。這不僅是這位為祖國高鐵奉獻三十年青春的“高鐵人”的謙虛襟懷,更是他的人生觀、奉獻觀。埋首不記年華過,笑對白發憶紅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