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鳳春
2012年以來,美歐日央行相繼進行QE,推升其股市由估值修復到適度“泡沫”,現在A股也大致如此。2014年以來,中國央行改弦更張,實施結構化定向寬松,7月以后將A股的結構行情推廣開來。經過輪番上漲之后,年底之前的A股還是一路坦途嗎?
7月底以來,A股的驅動由經濟企穩、刺激預期,到改革預期,再到APEC引發的“一路一帶”與各種“出海”主題,股市貌似實現了三級推動。目前,APEC主題已陷入博弈,隨著會議即將結束,其熱度在短期內必然降溫。另外,10月官方PMI數據顯示經濟下行難以扭轉,10月經濟數據可能弱于9月,而10月的物價數據也促使通縮預期更加強烈。綜合以上兩點,APEC會議結束,與10月經濟數據轉弱,至少在短期將影響市場情緒。
大漲之后,A股刨除金融地產的估值已經不再便宜,市場已由估值修復過渡到了資金推動行情,這種行情的持續與否,取決于貨幣寬松的持續性。近期,央行確認“放水”,9月通過MLF向銀行提供5000億元流動性。債市則將貨幣放松的預期演繹到極致。上周國債收益率各關鍵期限品種的到期收益率平均下降15個基點,政策性金融債平均下跌26個基點,各利率債的收益率大致已回到2013年“錢荒”以前的低位。雖然降息的預期并未成為A股驅動,但降息預期或結構寬松,特別是通過SLF/MLF定向放水,對股市的支撐仍然牢固。
投資者的另一種擔憂,是A股盈利的不及預期。在最近的預期調整中,整體上非金融公司的2014年全年盈利增速預期繼續下調,目前市場的一致預期是3-4%之間。從盈利增速預期的水平看,創業板和中小板顯著高于主板的水平,同時也是預期下修集中的板塊。但是,這些上市公司的盈利下調是市場的“逆風”嗎?可能未必。
對新興行業較高的盈利預期,是2013年以來結構性牛市背后的主導力量之一。這種高預期來自于多方面,比如轉型、產業演變與升級的預期,以及并購重組等等。這些因素的一個共同點是預期的時間跨度較長,不大可能在短時間內證偽或者扭轉預期。由此可見,即使當年的盈利預期從頭至尾都是不斷下降的,但來年的盈利預期卻在上升,投資者也會堅守這種等待。
總結而言,A股的中長期支撐仍然牢固,短期或有調整,但這只是前行路上的迂回。風格方面,短期仍偏向重資產、低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