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平
本文以多種教學輔助手段,視頻、電腦動畫、投影儀展示以及游戲方式等,揭示機械波的本質,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上認識波的產生與傳播。
波是一種比較抽象的運動形式,是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難點,主要體現在:
(1)教學內容上:首先表現在知識鋪墊上,簡諧振動就是單個質點運動形式中最為復雜的運動形式,它的受力大小和方向都在周期性變化;其次機械波又是基于簡諧振動的質點群的“集體運動”,同時課本對機械波的描述過于的精煉和抽象,可謂“難上加難”。
(2)在思維能力上:學生的注意域廣了,當學生在描述某一個時刻的波動情況時,需要注意到此時各個質點的空間分布;當學生想描述后一個質點重復前一個質點的運動時,則需注意到這兩個質點的時間差,因此在思維上總是在“時間——空間——時間”上交叉更替,造成對機械波的描述始終處于自顧不暇,模棱兩可的狀態,本文通過游戲來解決這個最大難點。
(3)認知結構上:學生對波的認識有錯誤的前概念,認為“質點可隨波遷移”。前概念的糾正,需要經歷認知模式的異化,它比起知識的同化、遷移更需要技巧,更需要一針見血的實驗。
因此本節課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讓學生學好本節課,可以漸進地突破難點,同時又以各種游戲、動畫、視頻誘發學生的興趣,形象又理性,讓學生理解本節課的知識。本節課的教學模式得到了師生的一致好評。
現將教學設計的思路、實施的方案整理如下。
一、通過認知沖突,引入研究問題
首先讓學生觀看錄像的演示實驗。以班級內的某位學生為主角,課前錄制,錄制內容為:在浴缸內放入一張塑料片,問如果往水中扔硬幣會有什么現象,水波是否可以讓塑料片移動?讓學生猜想,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推測。然后通過“繼續播放”視頻發現,硬幣激起的水波不能使塑料片發生水平方向移動,塑料片只有豎直方向的運動,學生陷入了認知沖突,質點不能隨波遷移,引出本節課的研究問題——機械波。
作用:(1)以學生為主角的視頻,易引起共鳴,同時利用視頻進度控制,“暫?!焙汀袄^續播放”來實現教師對問題的控制,對發散性問題能及時作不同的猜想,易形成討論氛圍,同時又通過“繼續播放”視頻,演示現象,與學生認知結構發生沖突,動搖錯誤的前概念,本能地誘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急于解決問題,從而引出今天研究的問題——機械波。
二、利用動畫,建立物理模型
提出解決復雜問題的方案,建立復雜問題簡單化的觀點,確定研究方向,從最簡單、最直觀的機械波——繩波,入手分析。
(1)多媒體演示:繩波。
提出問題:波形成的條件。
結論:振動,介質。
反問:一把沙子,如果我拿起其中的一粒振動,能否形成波。
結論:不能,因此形成波,除了振動,還要有相互作用的介質。
作用:快速回憶簡單知識,同時鋪墊,提出相互作用力的重要性。
(2)建立模型,動畫演示:將繩子分成非常小非常小的一段,每一段都可以看成是一個質點,相鄰質點之間有繩的拉力作用。
作用:(1)通過繩波和沙子的對比,突出形成波的條件:介質要有相互作用。
(2)同樣通過與沙子對比試驗后,遷移到將繩波這個具體的生活實例,抽象為多個質點,質點之間有力的作用這個物理模型,培養學生物理抽象思維和數學的微分思想,為后續的規律分析奠定基礎。
(3)通過動畫,形象、直觀地闡述一個抽象模型的建立,易于解決難點。
三、規律分析,難點分解
(1)繩波上的質點運動
學生動手實驗:繩波,每兩組一根長繩子。
地點:在相鄰兩組之間的過道上。
標識:讓學生隨便在繩子上任何一個地方,貼上彩色的貼條,記做我們待觀察的質點。
觀察:①波的傳播方向;②質點是否隨波遷移?質點做什么運動?
結論:質點不隨波遷移,只是上下做機械振動。
作用:通過這個體驗,學生能夠認清質點運動的本質,對“學生錯誤的前概念”的糾正起著正強化作用,能夠對水波不能讓物體發生橫向移動有正確的認識。
(2)“密語”游戲解波的形成
游戲說明:隨機選十幾名學生上臺表演,表演前每個學生帶上眼罩,雙手搭在前面學生的肩上,我把這個游戲稱為“肢體密語”?;顒訒r,只把我要求的動作告訴第一個學生,讓臺上其他學生都記住自己完成了什么動作,等會游戲完成后要展示。密語同時展示在PPT上。當我說開始時,第一個學生按我的“密語”運動。(“密語”就是“蹲下——起來——蹲下——起來”),臺上學生形成波。
臺下學生需要觀察:整體上你看到什么?單個質點你看到什么?
游戲結束:讓每個臺上的學生記住自己的動作,我喊一二三大家同時做動作,
臺下學生觀察:大家做的是一樣的運動,都是“蹲下——起來——蹲下——起來”,都是做同樣的運動,稱為“做廣播操”。
結論:①每一個質點都是重復波源的運動,只是先后順序不同。
②當波源停止運動后,波還是在傳播,直至最后一個質點也完成了波源所有的運動。
③每一個質點都只在自己的位置做上下機械振動。
④機械波傳播了振動形式和能量。
再次提出問題:質點之間怎么帶動呢?為什么臺上學生都帶著眼罩,卻能知道如何振動?
解決方案:全班學生在最近走道,排成八排,閉上眼睛,重復剛才實驗,帶著問題去做游戲,邊做邊思考。
結論:當前面的質點在我上方時,我就向上運動;當前面的質點在我下方時,我就向下運動。
亮點分析:機械波的形成這個難點,以往教材處理通過人浪,通過觀察相鄰學生來描述波的形成,學生仍然是在“時間——空間——時間”之間不斷切換,需要思維的多層次邏輯調動,而且得到的對波的認識是局部的、片段式的。但是我們通過剛才的游戲,只是在人浪的基礎上增加一步(帶上眼罩,每個人記住自己的動作),卻使得多層次思維簡化為2個簡單過程:①所有質點運動都一樣;②只有先后之分,一步之遙,但卻是“優之千里”endprint
作用:通過實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機械波的本質,有效分解“時間——空間——時間”多層次的邏輯關系,而且游戲輕松愉快,可以分步走,親身體驗,能夠通過“五官”和肢體的運動體驗波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再記憶,輕松突破難點。
(3)示教板展示格子畫波
教師演示:波的形成演示器(由畫著格線的板子和磁鐵棋子構成)
通過磁鐵棋子,將T分為12個時間間隔,來分析波的形成。
教師演示前T4,先分析波源,然后根據力的作用推展每個質點運動,形成機械波。
學生動手:通過學案的格子紙,完成T2,34T,T的波形情況。
教師反饋:通過投影儀,請學生自己上來展示并講解過程。
作用:強化重點,平穩過渡知識,通過學生練習和投影展示,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深層次問題,同時學生自我講解,能夠深化理解知識,也有利用教師的評估與指導。
(4)動畫展示,強化知識
通過動畫,對學生剛才的分析過程,再次展示,再次強化,教師通過動畫“分步”展示波的形成,同時通過“連續”整體感受機械波。
四、應用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1)假如質點可以隨波遷移,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2)以下片段“北京奧運會的活字印刷表演,是機械波嗎?”
教學反思:本節課難點有兩個,難點(1)思維多層位邏輯關系,學生對波的認識需要在“時間——空間——時間”不斷切換,以往我們是通過“人浪”實驗,體驗相鄰學生(先后)的運動變化來認識波的形成。效果是學生對波的形成是局部的、片段式,但本次課堂處理,增加一步,即演示“人浪”的學生還必須記住自己的運動,然后同一時刻大家一起演示,這時我們就看到每一個質點的振動都是一樣的,每個質點都在做“廣播操”,得出波的形成本質是每一個質點都是重復波源的運動,只是先后順序不同,從而讓學生對波運動的空間——時間有整體的認識,雖一步之遙,確是優之千里。同時我們還讓每個學生再次體驗“人浪”,并思考質點向上振動、向下振動的原因。整堂課是基于多媒體環境下的體驗課,通過感官刺激,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解決問題。難點(2)“質點隨波遷移”這種錯誤概念的轉化處理過程:①問題引入——產生認知沖突,動搖錯誤前概念;②親自驗證——以事實(繩波上標記質點)說理;③體驗游戲——再次確認,并參與這種質點運動;④示教板教學——應用正確概念;⑤應用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反證錯誤概念,辨析思考,深入理解。實現了認知的順應,建構新的平衡。
(責任編輯 易志毅)endprint
作用:通過實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機械波的本質,有效分解“時間——空間——時間”多層次的邏輯關系,而且游戲輕松愉快,可以分步走,親身體驗,能夠通過“五官”和肢體的運動體驗波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再記憶,輕松突破難點。
(3)示教板展示格子畫波
教師演示:波的形成演示器(由畫著格線的板子和磁鐵棋子構成)
通過磁鐵棋子,將T分為12個時間間隔,來分析波的形成。
教師演示前T4,先分析波源,然后根據力的作用推展每個質點運動,形成機械波。
學生動手:通過學案的格子紙,完成T2,34T,T的波形情況。
教師反饋:通過投影儀,請學生自己上來展示并講解過程。
作用:強化重點,平穩過渡知識,通過學生練習和投影展示,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深層次問題,同時學生自我講解,能夠深化理解知識,也有利用教師的評估與指導。
(4)動畫展示,強化知識
通過動畫,對學生剛才的分析過程,再次展示,再次強化,教師通過動畫“分步”展示波的形成,同時通過“連續”整體感受機械波。
四、應用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1)假如質點可以隨波遷移,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2)以下片段“北京奧運會的活字印刷表演,是機械波嗎?”
教學反思:本節課難點有兩個,難點(1)思維多層位邏輯關系,學生對波的認識需要在“時間——空間——時間”不斷切換,以往我們是通過“人浪”實驗,體驗相鄰學生(先后)的運動變化來認識波的形成。效果是學生對波的形成是局部的、片段式,但本次課堂處理,增加一步,即演示“人浪”的學生還必須記住自己的運動,然后同一時刻大家一起演示,這時我們就看到每一個質點的振動都是一樣的,每個質點都在做“廣播操”,得出波的形成本質是每一個質點都是重復波源的運動,只是先后順序不同,從而讓學生對波運動的空間——時間有整體的認識,雖一步之遙,確是優之千里。同時我們還讓每個學生再次體驗“人浪”,并思考質點向上振動、向下振動的原因。整堂課是基于多媒體環境下的體驗課,通過感官刺激,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解決問題。難點(2)“質點隨波遷移”這種錯誤概念的轉化處理過程:①問題引入——產生認知沖突,動搖錯誤前概念;②親自驗證——以事實(繩波上標記質點)說理;③體驗游戲——再次確認,并參與這種質點運動;④示教板教學——應用正確概念;⑤應用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反證錯誤概念,辨析思考,深入理解。實現了認知的順應,建構新的平衡。
(責任編輯 易志毅)endprint
作用:通過實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機械波的本質,有效分解“時間——空間——時間”多層次的邏輯關系,而且游戲輕松愉快,可以分步走,親身體驗,能夠通過“五官”和肢體的運動體驗波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再記憶,輕松突破難點。
(3)示教板展示格子畫波
教師演示:波的形成演示器(由畫著格線的板子和磁鐵棋子構成)
通過磁鐵棋子,將T分為12個時間間隔,來分析波的形成。
教師演示前T4,先分析波源,然后根據力的作用推展每個質點運動,形成機械波。
學生動手:通過學案的格子紙,完成T2,34T,T的波形情況。
教師反饋:通過投影儀,請學生自己上來展示并講解過程。
作用:強化重點,平穩過渡知識,通過學生練習和投影展示,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深層次問題,同時學生自我講解,能夠深化理解知識,也有利用教師的評估與指導。
(4)動畫展示,強化知識
通過動畫,對學生剛才的分析過程,再次展示,再次強化,教師通過動畫“分步”展示波的形成,同時通過“連續”整體感受機械波。
四、應用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1)假如質點可以隨波遷移,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2)以下片段“北京奧運會的活字印刷表演,是機械波嗎?”
教學反思:本節課難點有兩個,難點(1)思維多層位邏輯關系,學生對波的認識需要在“時間——空間——時間”不斷切換,以往我們是通過“人浪”實驗,體驗相鄰學生(先后)的運動變化來認識波的形成。效果是學生對波的形成是局部的、片段式,但本次課堂處理,增加一步,即演示“人浪”的學生還必須記住自己的運動,然后同一時刻大家一起演示,這時我們就看到每一個質點的振動都是一樣的,每個質點都在做“廣播操”,得出波的形成本質是每一個質點都是重復波源的運動,只是先后順序不同,從而讓學生對波運動的空間——時間有整體的認識,雖一步之遙,確是優之千里。同時我們還讓每個學生再次體驗“人浪”,并思考質點向上振動、向下振動的原因。整堂課是基于多媒體環境下的體驗課,通過感官刺激,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解決問題。難點(2)“質點隨波遷移”這種錯誤概念的轉化處理過程:①問題引入——產生認知沖突,動搖錯誤前概念;②親自驗證——以事實(繩波上標記質點)說理;③體驗游戲——再次確認,并參與這種質點運動;④示教板教學——應用正確概念;⑤應用知識,解釋生活現象——反證錯誤概念,辨析思考,深入理解。實現了認知的順應,建構新的平衡。
(責任編輯 易志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