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叢金
課堂本身是一個生命成長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情感層面的心靈愉悅和思維方面的有效建構是兩個重要的目標。課堂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而學生是知識的吸收與“發現”者,兩者之間有效的互動是促成課堂生命成長的基本途徑。
一、妥善運籌,貫穿生本
所謂運籌,是對資源的統籌安排,運籌的目的是將資源進行最有效的組合,使其發揮最大的效能。教師手中的基本教學資源,包括教材、教輔資料、實驗器材等。其他還有豐富的補充資源,這些資源往往來源于教師的智慧,是運籌的主要對象。比如,“牛頓用三棱鏡將太陽光色散成彩色光帶”這樣的故事性資料該放在什么位置?要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這就是運籌的內容。而組織這些材料的原則是“以學生為本”,物理本身就是物質屬性的認知科學,具有極強的科學探究性質,教師要想和學生產生有效的互動,必須讓學生通過探究,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動手能力,而不是傳授某一條定律或者記憶某一段先輩們早已總結出來的原理。
顯然,這對教師備課和實施課堂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幸而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首先,信息的呈現方式已經能夠實現多元化。我們不僅可以口述引導,還可以借用多媒體設備以及實物教具等,和學生進行多種渠道的溝通。比如,利用多媒體分別播放宋祖英和劉歡兩人唱的同首一歌來讓學生感悟音調的高低不同,從而感知影響音調高低的因素。其次,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探究精神,使教師可以靈活采用單獨或者共同探究的模式融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又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將一把鋼尺以不同形式振動而產生不同的音調,從而共同探究影響音調高低變化的因素。總之,構建真正的科學探索型的物理課堂,是促進師生交流互動的最有力手段。
二、機智靈動,悅納生成
生成,是生本性課堂的必然產物,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隨機性見解,生成資源具有一定的偶發性和不可預測性。“生成”與“生本”是共生的聯合體,只有在以學生為本的課堂上,學生才有寬廣的思考空間和自由的發言機會,于是才有了生成的土壤。因此,教師要隨時做好以淵博的學識、機智靈活的教學方式,來應對學生的質疑或者“發現”,這是構建互尊互信的師生關系的關鍵之一。健康有效的師生互動課堂應該對生成現象報以“悅納”的態度,此時,學生感受到自己被關注了,自己的發現是重要的,于是才會更有信心地參與下一次、下下一次的探究活動,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才能夠得到實質性的發展和保護。
比如,滬科版物理八年級上冊《探究物質的密度》中活動二說道:“現有10枚一元硬幣,假如實驗室有直尺、量筒、托盤天平等,請你設計一個測定硬幣密度的方案,把你的方案寫在下面。”有一位學生比較較真,他舉手問教師:“可以用計算器嗎?橡皮擦等物體可以帶進去嗎?”可以或者不能,只是一瞬間的決定,我們該怎么處理?當教師饒有興趣地和學生交談后才明白,他想用計算器計算以節省筆算時間,并獲得盡可能精確的數值,而且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于測算其他物質的密度,比如橡皮的密度。既然這樣,何樂而不為呢?
生成具有一定的偶發性,但是在物理課堂中生成往往是學生思維的觸角和探究的情趣向更深層次延伸的觸發器,關注學生的需求是教師更好地和學生交流互動的基礎。
三、授之以漁,促成生創
如前所述,物理教學不能停留在教條的傳輸上,雖然書本中所涉及的都是經過前輩科學家無數次的實驗驗證過的定律,但是學生僅是白紙一張,我們是要在這白紙上填滿定律描述的文字,還是要畫上學生科學成長的藍圖,決定了課堂會造就什么樣的人才,也決定了師生之間對話互動的方式。指引學生探究,是教師的職責,只要明確了這一點,那么如何指引也就有了可探尋的機緣,隨之正常的、學生需要的互動方式也就產生了。
比如,滬科版初中物理《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的教學,教師作為學習的主導者,將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推給學生,并引發學生的思考,隨后組織學生進行自由辯論。辯論使得“力對運動的影響”在學生的觀念中形成了嚴重的分歧,直到辯論結束,作為辯論主持人的教師,才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告知學生“事實勝于雄辯”,進而引導學生進入實驗探究環節。
這樣的教學,基本還原了古希臘時期人們對于點觀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演繹了科學由主觀的質疑,到不同現象引發的不同觀點的爭鳴,再到實驗驗證的整個演進過程。不僅讓學生體驗到科學觀點產生的曲折,更讓學生意識到從事科學研究更需要什么。而這樣的互動效果還真不是教師那條“三寸不爛之舌”能夠辦到的。正如“事實勝于雄辯”一般,方法傳授勝于知識灌輸。
綜上所述,課堂中師生互動的效果取決于教師所采用的教學理念,更取決于教師依據學科特點給予學生什么樣的指引和影響。
(責任編輯 易志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