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江
化學是一門基礎性實驗科學,在化學教學中實驗占相當的比重。化學實驗能幫助學生理解化學概念,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提高多方面能力。可是應試教育下的高中化學教學,化學實驗卻被淡化了。從學校到教師都不太重視實驗,學校領導怕花錢購買器材,實驗員怕麻煩,教師則圖省事。有時為了應付測試、公開課等,教師就自己做演示實驗,或由少數學生分組參與,減少了實驗數量和實驗組數。這些都是形式實驗,只強調結果,不重視過程。如果結果有誤,有的教師就把結果改改了事,根本不尊重科學,歪曲事實,更不會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那么,化學教師如何才能讓化學實驗起到實效,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呢?筆者在多年的高中化學教學實踐中,理出一些對策,現與同仁們分享。
一、以趣味實驗激發興趣
學生如果對某件事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持久的學習熱情。學習化學也一樣,教師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精心設計一些化學小實驗,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如,學習過氧化鈉和水的反應時,教師事先把過氧化鈉放在棉絮上,讓學生用玻璃管吹,然后觀察現象。通過觀察,學生很自然地產生疑問:二氧化碳也會參加反應嗎?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也可以結合學校的小活動,向學生展示“清水九變”“口吞烈火”“冰點爆竹”“玻棒點火”等小實驗。對于這些實驗,學生都看傻眼了,有的驚呼,有的跳躍,好不熱鬧,在熱鬧之中,學生深深地體會到化學的魅力。在以后的化學學習中,學生就會格外地感興趣,想弄明白魔術的奧秘,從而對化學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學生帶著這樣的情緒進入化學學習之中,怎么能對化學不感興趣,對化學實驗不由衷的喜愛呢?
二、以互動實驗增強能力
在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中,往往是教師一言堂,學生只能做聽眾。教師做演示,學生當看客。久而久之,學生習慣這樣的教學模式,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學效果不是很好。學生學得辛苦,卻遺忘得快,有時還會對教師的實驗產生懷疑,認為是假的,質疑是不是教師課前做了什么手腳。而且坐在教室后排的學生看不清實驗過程及現象。這樣的教學、這樣的實驗,學生怎么能通過實驗探究其實質呢?實驗效果不理想,也就無法實現實驗的目的,失去了課堂教學的意義。如果將教師的角色做個改變,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擔任課堂的主角,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教師只是在適當的時候做相應的指導,這樣由學生自己完成的實驗,學生才會信服,而且才能讓學生真正地思考,通過現象探究本質,促進對化學知識和概念的理解,教學效果明顯。如,在教學高錳酸鉀溶液與乙烯的化學反應時,筆者準備將氣球收集的乙烯氣體通往溶液中,而這個操作需要在氣球口上插入一玻璃管,并且要用一只手塞住下面的玻璃管。實驗時,筆者感到手忙腳亂,很不方便。如果讓學生來配合,師生共同操作,那就不成問題了。在實驗中,學生認真觀察并提出了實驗改進:在玻璃管下面再接一根膠管,實驗中只要用夾子先夾住膠管,實驗時慢慢松開膠管,就可以控制實驗了。甚至還有的學生提出換個方式實驗:用集氣瓶收集乙烯,把少量高錳酸鉀滴入乙烯內。那不是更方便、快捷,現象更明顯,效果更好嗎?
這樣,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參與到實驗中,教學效果非常好。同時,通過師生互動實驗,大大增強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以創新實驗提升價值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可以為我們所用。如果我們善于發現、積極思考、動手實踐,就會發現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對其進行適當的加工和改進,就可以用來做化學實驗,發揮其價值,變廢為寶,讓其在高中化學實驗中大放光彩,大大提高化學教學的效率。如我們身邊的純凈水瓶、牛奶瓶、氣球、舊日光燈管、一次性紙杯、易拉罐等都可以用來做高中化學實驗的材料。下面介紹一個非常有效的利用廢舊物品做成功的化學實驗。具體做法是:分別取等體積濃度為0.5mol/L的鹽酸、氯化鈉、氫氧化鈉、氨水和醋酸的水溶液,分別倒入五個青霉素小瓶,并分別將兩根縫衣針插入青霉素小瓶的瓶塞內,將瓶塞塞到五個青霉素小瓶瓶口上,連接太陽能電源和發光二極管。注意觀察二極管的明亮程度,從而判斷五種溶液的導電性。實驗改進之處在于:將小燈泡換成發光二極管,亮度差更大,實驗效果非常明顯;用太陽能電板進行發電,環保節能;青霉素小瓶方便、經濟、高效,從這個實驗就可以說明,我們身邊有很多可利用的物品,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動腦思考、勤于動手,就一定有機會利用廢舊物品,創造出優秀的實驗,提升其價值。
實驗可讓高中化學教學更精彩,實驗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妙處還有很多,只要大家多動腦筋,不斷探索,就一定會想出好的辦法,將實驗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責任編輯 羅 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