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玲
高中生物包含的板塊眾多,其中“分子與細胞”屬于一個實用性與研究性都極強的教學板塊,并且在這一板塊中包含著十分豐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學習并掌握這部分內容對加強他們的生物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分子與細胞”生物板塊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系統并正確地認識細胞與分子的理論知識,提高有關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了解該方面知識的發展前沿與實時動態。然而,在如今的高中生物教學中,“分子與細胞”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較為落后,使用教材的靈活性較差,這些問題使得課堂教學質量無法有效提升。為了改變這種教學現狀,讓學生能適應我國生物科技的發展需求,為今后從事生物研究打下堅實基礎,筆者實施了以下幾點策略,以期能有效提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質量。
一、改變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教材
當今社會,被琳瑯滿目的科學產物充斥著,各個領域都離不開科學技術。而高中生物中的“分子與細胞”板塊,是能夠產生很多科學成果的教學板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方面的知識。所以,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將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看做首要教學任務。科學思維既是一種思維方式,又是一種能力,它不僅能幫助學生揭露研究對象的本質,還能啟發學生發現研究對象的內在聯系。這種思維方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并且對學生今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另外,由于“分子與細胞”中的理論知識較多,且較為深奧、枯燥,這讓學生在理解、記憶時無法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因此學生的頭腦中只會形成抽象、空洞的理論知識,并且缺少學習興趣,這十分不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眾所周知,教材是承載知識的媒介,是連接教師與學生的重要介質。因此,教師在教學“分子與細胞”時一定要考慮生物界發生的變化與成就,靈活運用教材與教學輔助設備,使教學內容更具實效性,讓學生的思維與當今社會接軌,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愛學習。例如,在學習“細胞的分化”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從《蜘蛛俠》《普羅米修斯》等學生耳熟能詳的電影中,剪輯一些有關“分子與細胞”的電影片斷進行教學,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將生物知識和現代科學相連接,充分發揮生物知識的實效性。
二、優化知識結構,促進知識融會貫通
高中生物教師除了要準確把握教材與參考資料之外,還應不斷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知識融會貫通,以增強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能力與接收能力。例如,在學習“細胞結構”時,這個板塊包括“細胞內膜系統”和“細胞的骨架與運動”兩部分。狹義的細胞內膜系統指的是細胞核、內質網、溶酶體等細胞器膜,廣義的細胞內膜系統還包括葉綠體、細胞核、氧化物酶體等一切細胞器膜,然而這些結構與功能又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比如它們的膜結構能有條件地轉換,還能經蛋白質合成將以上內容串聯,形成核糖體。這樣的目的是通過蛋白質將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三大結構連接在一起。對于分支明確、種類龐大的高中生物來說,教師優化知識結構,將知識融會貫通,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三、改進授課方式,建立考核機制
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多媒體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晦澀、深奧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進行展示,讓生物知識變得形象、直觀,進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教師還應注意,不要使用浮夸的教學手段,否則會使原本深奧的知識變得更難懂。
高中生物對“分子與細胞”的考核方式以考試為主,但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教師逐漸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所以,在建立考核機制時,教師可以嘗試布置課題與開卷考試。例如,在學習“細胞的類型和結構”時,由于這部分教學內容較抽象,教師可以建立開放性的考核機制。如在寒暑假作業中,為學生布置課題考試,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獨立研究問題與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還能讓教師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為今后的教學設計提供方向。另外,教師還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布置開卷考試,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與教學目標,選取綜合性試題,同時設計一些難度較大的擴展性試題,讓學生自行查找資料或通過思考獲得答案。這兩種開放式的考核機制,不僅能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度,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從而使學生樂于學習生物,對提高生物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高中生物中“分子與細胞”的教學對學生實踐能力與科研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因此,在對這部分板塊進行教學時,教師應使用現代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將理論知識與現代科研相結合,同時建立正確的考核機制,以便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使高中生物的教學質量得到不斷提升。
(責任編輯 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