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不能丟
之前,減少教材中的古詩詞的觀點曾很有說服力,不僅在上海,其他地區也嘗試過。之所以把古詩詞從課本中刪掉,主要原因是其中的生僻字多,不易背誦,也不便于學生理解意思,如果換成了清新的美文不僅可以給學生減負,還體現了教材與時俱進的特點。這兩點理由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是任何一個矛盾都有主次方面,古詩詞的優點遠多于缺點。一是古詩詞合轍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一般的家長從孩子牙牙學語時便教了,而孩子學得也很快,所以,不存在“背誦困難”之說。關于古詩詞的理解,難度的確大于普通的現代文,但只要老師將古詩詞逐字逐句地分解,理解起來也不是很困難。“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婦孺皆知,字面意思不難理解,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另外,編者之所以將《尋隱者不遇》《登鸛雀樓》等選入教材,已經考慮到了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理解水平,而今又將其刪掉未免太可惜了。
中國是文化古國,文化源遠流長,而詩詞更是華夏文明的組成部分,也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思想精髓。賦興于漢,詩興于唐,詞盛于宋,曲盛于元,古典詩詞一脈相承,構建了人類文明的重要一闋,并對世界文化的演進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可否認,古詩詞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很多外國人也都是從學詩詞開始來接觸中國文化的。
這次古詩被刪事件引發網友熱議,這也給國人提個醒兒——不能丟掉傳統文化。將古詩從教材中刪去,這恰如將一朵盛開的花從枝頭折斷。沒有了花,再多的綠葉也顯不出美來。對于孩子來說,理解古詩也許有一定難度,但這并不影響到傳統文化對他們的熏陶。與其借鑒西方文化,還不如“固本開新”,珍惜傳統文化,把古詩詞嵌在孩子們的幼小心靈上。如今,很多西方國家的文化機構都潛心研究中國古詩詞,而我們為什么不重視呢?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師大看望師生時,提到古典詩詞的重要性問題,這也啟示我們,教材中什么不能刪除,什么必須保留。
教育從小抓起,而國學文化的傳承也必不可少,讓古詩詞扎根于孩子的腦袋里,讓這張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名片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在課堂上增加古詩詞的學習,不僅可以提升文化修養,還能將其應用到具體的寫作中去,給作文增彩,從而得高分。從這一點上看,在教材上增加古詩詞的內容,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怎樣將古詩詞運用到作文里呢?同學們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詩詞為題。標題就是作文的眼亮,醒目的標題會給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而以詩詞為題,不僅可以耀人眼目,使標題更有詩意。比如:以《月是故鄉明》為題,來寫鄉思之情就很不錯。“月是故鄉明”是杜甫的名句,將其作為標題,既有親切之感,使表達富有韻味。以《更上一層樓》為題,可以寫名人的成長故事,自己的求學經歷,家庭的美好生活,同學之間的真摯友情……“更上一層樓”是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名句。
2.利用詩詞開篇。以詩詞佳句開篇,不僅增加了文章的內涵,也表明你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人。以“愛國”為主題,可以這樣開頭:“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一顆愛國之心!愛國不是一個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古人以豪邁的氣概書寫了生命的輝煌,今人更要具有這種精神,投入到社會建設中去……”開篇引用詩句,是說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義,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后仍可青史留名。這樣的詩句使開頭顯得意蘊深刻,避免乏味。
3.利用詩詞寫景。縱觀詩詞,有很多句子都是描寫景物的,借景抒情也是詩人的一貫手法。以“春天”為例,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些詩句都以“春天”為背景,抒發了詩人的情懷。在寫景時,我們也可以引用相關的詩句,從而渲染一種情境。
4.利用詩詞議論。論證時,引用詩詞比較常見,被稱為“引證”。引用的詩詞如果單獨出現,其屬于“講道理”,如果融入事例中,就是“擺事實”。“汨羅江邊,屈原素衣素服,鎮定自若地吟唱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最終,他帶著未酬的理想,毅然地投入寒冷的江水中,以求得心靈的平靜……”引用詩詞,不僅使論據更加豐富,也使說理更加深入。
5.利用詩詞抒情。行文時,將一些富有情感的詩詞引用其中,會使文章情思綿綿,韻味無窮。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是一個卓絕的詩人,卻不是一個政治家。被俘后,整天哀思不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他作為亡國之君的悲哀。明朝末年,清軍入關,血染大地,仁人志士在吶喊。顧炎武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呼號,卻也無法改變滿朝代更替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