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剛 趙浩宇 朱建義 劉勝男
(通聯:農業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 成都 610066)
雜草是指生長在有害于人類生存和活動場地的植物,一般是非栽培的野生植物或對人類無用的植物。農田雜草作為植物保護領域一大類農作物重大生物災害,從人類耕種那天起,就一直是困擾農業生產發展,嚴重影響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全世界每年因草害造成農作物減產14%左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美元。我國列入名錄的農田雜草有704種,分屬87科366屬,對農業生產造成危害的重要農田雜草有60多種。2012年全國雜草發生面積約為9400萬公頃,占糧食播種面積的84.5%;化學防治面積在1億公頃以上。在我國現有防治水平下,按因雜草危害農作物平均減產8%估算,直接經濟損失高達900多億元人民幣。
1.四川雜草種類繁多,雜草群落復雜,危害十分嚴重,而對雜草及其危害認識不到位 四川省氣候、地形等環境因素復雜,使我省具有多個農業生態區,作物種類多,種植制度和栽培方式多樣,復種指數高。由此形成的雜草種類多,雜草群落復雜,生長量大且終年發生,給我省的農作物生產帶來極大損失。目前四川省共發現有農田雜草種類654種,分屬82科,惡性雜草及主要雜草種類在30種以上,危害較重的雜草達50種以上。據四川省農業廳植保站統計,2011年四川農田受雜草危害面積為6912.73萬畝,防治面積8056.12萬畝,挽回損失109萬噸。與農業病、蟲、鼠害所造成的為害相比,農田雜草對作物的為害是與作物競爭養分、水分的長期行為,故有人認為雜草一般不會突然暴發成災,且農民都會自覺除草。這其實是不正確的認識,一種惡性雜草或抗性雜草確實不是一開始就是大面積暴發的,但若不加以治理,最終會暴發成災難以治理;確實可以通過人工除草治理雜草,但勞動效率太低。何況現在農村人口大量進城務工,農村留守人員少,導致大量田塊撂荒長草,更是加重了雜草的發生危害。
2.外來入侵雜草危害嚴重,使本土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隨著國內外貿易、旅游和交通的迅速發展,為外來物種長距離的遷移與入侵、傳播、擴散到新的生境中創造了條件,加上我省氣候和地理條件多樣化,也為外來入侵雜草的生存提供了優良的天然條件。據四川省農科院植保所調查,目前共發現外來入侵雜草65種,其中有5種(紫莖澤蘭、空心蓮子草、豚草、毒麥、鳳眼蓮)在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國危害最大的9種外來入侵雜草的外來物種名單中。紫莖澤蘭、空心蓮子草(水花生)、鳳眼蓮(水葫蘆)等在四川的擴散蔓延之勢嚴重,水花生已經成為我省分布最廣泛、危害最嚴重的雜草。此外,近年來新入侵的雜草不斷被發現,如三裂葉豚草、假臭草、小子虉草等。三裂葉豚草原產北美,是世界上公認的有害植物,其生長快,競爭能力強,并能釋放多種化感物質抑制其它植物生長,其花粉中含有的水溶性蛋白能與人體產生過敏反應,對農業生產及人體健康造成極大危害。該草在四川省自貢富順等地已定殖數年以上,發生面積達數萬畝。假臭草(Eupatoriumcatarium)原產南美,目前已侵入攀枝花鹽邊、仁和等地區,該草繁殖能力極強,易形成優勢種群,對當地生境造成嚴重危害。小子虉草(PhalarisminorRetz)原產歐洲,已在省內某小麥育種基地發現,為禾本科虉草屬植物,比現有的禾本科雜草如看麥娘、棒頭草等具有更強的生長勢和分蘗能力,更難以防除。由此可見,外來生物的入侵已對四川省農林漁牧業安全生產、生物多樣性、人畜健康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與威脅,應引起高度重視。
3.以化除為主體的雜草治理工作進展明顯,但基層農技人員對雜草識別能力欠缺,農民施藥技術滯后,除草劑藥害頻繁發生 我省農田化學除草劑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為保證雜草化學防除的高效進行,首先需要準確識別農田雜草。而農民普遍缺乏雜草識別知識,無法針對田間實際草相合理選擇除草劑,出現“不敢用、錯用、濫用”等問題,往往造成生產的損失。另一方面,農民用藥水平低,作業不標準,漏噴或重噴、施藥不勻現象嚴重,加之除草劑噴施器械結構簡單、材質差、壓力低,“跑、冒、滴、漏”問題普遍而嚴重,造成除草劑嚴重浪費(除草劑利用率不足40%),既影響藥效,又嚴重污染環境。因各種原因引起的除草劑藥害時有發生,不僅對作物造成傷害或產量損失,嚴重影響農民增收,還嚴重制約農村種植業結構調整,甚至造成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和諧安定。
4.抗性雜草的產生及雜草群落演替加快 由于耕作制度的變化、連續使用化學除草劑,以及化學除草水平較低,敏感性雜草的消失和耐藥性雜草幸存并不斷繁殖,農田雜草種群變化和群落演替加速,一些次要雜草逐漸成為主要雜草,多年生雜草和農業田難治的惡性雜草發生危害加重。稗草對二氯喹靈酸,豬殃殃、野芥菜對苯磺隆,水莧菜對芐嘧磺隆均在田間表現出明顯抗性。小麥田的早熟禾、豬殃殃、大巢菜、泥胡菜、罔草等用原使用的除草劑已較難控制;油菜田的早熟禾、稻槎菜、揚子毛茛、泥胡菜、野芥菜等用現使用的除草劑也已較難控制。
5.科技支撐力量薄弱,科技推廣體系不夠健全,不適應雜草學科的快速發展 目前,四川省內幾乎沒有雜草方面的研究課題,故無論是同發達地區及部分西部地區(如云南、青海)的雜草科學研究相比,還是同省內植保領域從事病、蟲的研究相比,我省從事雜草科學研究的力量非常薄弱,而四川農田雜草治理工作中仍有大量急需解決的嚴重問題,需要我們更加努力,奮起直追,更好地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1.更加重視雜草科學治理工作,為我省糧食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化,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糧食生產及雜草治理的任務會更加繁重。為適應可持續農業發展對雜草科學治理的要求,建議加大對雜草科學研究、治理工作的重視及投入,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內設置專門的雜草治理崗位,加快我省雜草科學研究的步伐,以切實發揮雜草科學治理在確保糧食豐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2.逐步健全農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開展除草劑應用技術研究,為除草劑安全使用提供技術保障 對雜草的治理同樣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環境友好”的植保方針,對雜草進行綜合治理。化學除草劑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全球化學除草劑銷售量占農藥市場的50%以上,而美國由于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的大量種植(2013年,全世界抗除草劑的轉基因作物占整個轉基因作物的59.3%),化學除草劑用量更是占農藥用量的70%以上。化學除草已經成為我國農民當今使用最廣泛、最依賴的主要除草技術。故應構建以化學防除為主體,配合其他管理措施如物理防治、農業防治和生態防治的農田雜草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同時注意雜草的可利用研究。針對當前農業生產中凸顯的除草劑藥害問題,要系統研究相關除草劑在不同氣候、土壤條件下的代謝速率、安全使用劑量,并提出適宜后茬作物的除草劑種類。
3.建立雜草監測點,開展雜草種群演替規律研究和抗藥性監測工作 加強區域性雜草種群動態變化系統監測,掌握農田雜草種群演替的規律;針對生產實際開展雜草抗藥性監測,為科學安全使用除草劑提供依據;開展雜草種群監測技術研究,不斷提高雜草監測技術水平。針對惡性入侵雜草,應加強植物檢疫,加強風險評估及預防、治理研究。

4.加強雜草識別、除草劑使用技術和除草劑藥害預防治理技術培訓 大力組織和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培訓,普及農技人員及農民的雜草知識及化學除草知識,加強除草劑使用技術的示范推廣(如推薦使用安全高效的除草劑新品種;示范推廣配套化學除草技術;大力推廣先進施藥機械和噴灑技術),避免除草劑藥害的發生,加強藥害治理,力求提高施藥質量,養成科學的施藥習慣,合理混用、輪換用除草劑,改進施藥器械,把農田化學除草技術推廣到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