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堯

剛入深秋,我國華北東北等地再遭連續霧霾困擾,而分析霧霾成因,燃煤發電難辭其咎。根據國家發改委《關于疏導環保電價矛盾有關問題的通知》,從2014年9月起,全國27個省區市燃煤發電企業標桿上網電價每千瓦時平均下調0.93分錢,同時上調廣東、江蘇和上海等8省區市的天然氣發電上網電價。
北京石油交易所分析師于鵬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這一漲一落可以看出國家政策正傾向于使用清潔能源發電,鼓勵電企減少排放,保護環境。伴隨政策實施,將極大地刺激天然氣發電項目投資快速發展。但天然氣發電仍然面臨供氣瓶頸、熱電聯產設備技術不足以及上網電價無法匹配聯動問題,致使在運電廠大多運營成本偏高,產業大規模發展亦將無從談起。
政策利好引發期待
“在霧霾圍城、環保政策加碼背景下,我國天然氣電廠投資亦將提速。”于鵬說。
自從十月中旬,我國東北地區進入采暖季節,重度霧霾就一直籠罩東北地區。這也讓人們再次將目光鎖定于汽車尾氣排放、工業生產、施工揚塵,特別是燃煤污染上來。
對于日益嚴重空氣污染,2014年9月,國家環保部下發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要求在2017年底前,山東省、北京市、河北省和天津市四省市需壓縮煤炭消費總量合計約8300萬噸,其中河北任務最重,需壓縮四千萬噸煤炭消費;天津市壓縮一千萬噸;北京市一千三百萬噸;山東省兩千萬噸。
北京市的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將下降至10%以下,電力和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比重將達到90%以上。而新增的清潔能源將優先供給保證居民使用、分布式能源高效利用項目、以及替代自備電站、工業窯爐和普通鍋爐的燃煤。
“不難想象,以上地區在政策的強力引領下,天然氣發電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是完全值得期待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金銀島天然氣行業分析師馬季認為。據統計,我國現在已經建成的天然氣發電廠約有50家,他們都位于天然氣氣源富集區,包括廣東、江蘇和福建等LNG接收站和天然氣產地及運輸通道上。
此外,就是前文提到的天然氣發電企業標桿上網電價的上調,作為“適當疏導部分地區燃氣發電價格矛盾”的舉措,將刺激上海、江蘇、浙江、廣東、海南、河南、湖北、寧夏等省區、市的天然氣發電行業的發展。
據了解,天然氣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比例僅為4%,按照現在的增長速度,達到8%將會到2015年,而這看似些微的能源結構調整將為中國節約總計5萬億元環保成本,即每年可以節約接近4千億元環保開支,占GDP的千分之五,規模甚至與兩個青海省的經濟總量持平。
在運企業困難重重
看似一派熱鬧光景,其實在運燃氣發電企業發展仍然受限,主要是由于氣源短缺制約產能,而高昂的發電成本很難與上網電價相匹配,加之熱電聯產設備等技術問題都制約著他們的發展。
燃氣發電企業標桿上網電價的上調已近兩個月,有燃氣發電企業負責人表示,“具體電價上調多少,企業仍未接到通知。”浙江某燃氣發電企業負責人介紹道,公司的一期工程2×180兆瓦級燃機熱電聯產工程是在2012年3月投產并網并進入商業化運營。據悉,他們所使用的氣源是由中石油“西氣東送”,年用氣量約5億立方米。
據該負責人介紹,自從兩年前投產以來,公司氣源時常不能保證,無法維持機組全部開動,滿負荷運轉。在產能受限的同時,其所在地的天然氣上網電價僅為0.581元/千瓦時,這就導致上網電價根本無法達到成本,企業入不敷出。時至今日,仍看不到盈利的希望。
海南某大型天然氣發電企業也遇到前述問題,該企業負責人說:“經營上的問題還是很多的,但都導致一個結果,就是企業無法盈利或者微利。企業正式投產已經6年有余,但盈利情況卻一直不好。”
另據該負責人介紹,“公司的氣源主要是從澳大利亞進口LNG,他們在2002年就與澳大利亞簽署了一項25年的供氣合同,那時的氣價還很便宜,只有2元/立方米。”但自從2012年國際天然氣氣價大幅上漲,澳方就開始以檢修、停電和停產等原因為由單方面減少了一半的供氣量。這也極大限制了發電量。
有廣東某天然氣發電企業負責人表示,跟某些地區的燃氣電廠已經獲得財政補貼不同,除了進口天然氣可以得到一部分出口退稅,他們至今仍然未能拿到財政補貼。而且受到2010年以來國際碳交易停滯的影響,公司原本已經通過CDM(清潔發展機制),可以通過碳交易獲得兩千多萬元收益,但現在這一塊也沒有收益。
于鵬說:“熱電聯產設備國產化核心部件剛剛起步。進口設備依然是目前天然氣設備的主力,一旦損壞停產維修費用高。而且非正常檢修時間多。現在國產化的機芯故障率和效率還和國外的設備有些差距。而且天然氣價格改革后,企業或許面臨比現在更高的成本壓力。”
籌謀進取需過三關
由于各地工業用氣價格不同,目前中國的燃氣發電成本約為每千瓦時0.6元人民幣~1元人民幣不等,燃氣發電成本是火力發電的2~3倍。這導致天然氣發電在與煤電的競爭中一直處于劣勢。
但若從全局看待成本問題則會得出相反的結論。從表面看,燃氣發電的確虧損,但若將各種發電燃料所體現出的資源稀缺、環境等外部性成本計算在內,天然氣發電依靠其環境效應以及調峰效應價值將略勝一籌。
于鵬說:“天然氣看上去價格高,不如煤合算。但其實很多正在運行的老舊燃煤發電廠環保設施缺乏,后期脫硫、脫銷和除塵方面的技術改造費用和后期運行費用巨大,如果算上這筆費用,二者差距會大幅縮小,而大多數人并未將這些潛在成本計算其中。”
以現在的技術水平,燃煤電廠使用何種清潔方式發電,其排放對環境的影響都很大。以美國為例,2012年,美國約40%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電力部門,燃煤電廠以約40%的發電量,卻獨占了75%的碳排放。而燃氣電廠的表現明顯優于燃煤,每兆瓦時碳排放量只有燃煤電廠的40%左右。
國家對燃氣發電產業的態度顯然是積極的,但仍有三關擋在產業發展面前。
首先是上網電價。國家發改委的態度其實很明確,在天然氣發電上網電價的有關文件中,其早就強調上網電價具體標準由各省價格主管部門從緊制定,并上報國家發改委。據業內人士分析,“從緊”兩個字已經表明了國家發改委放權給地方后,在這一輪上網電價上調過程中,上調幅度不會有企業預想的大,更不可能全額補貼燃氣發電企業的成本損失。
其次是天然氣價格問題。2014年10月21日,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表示,眼下中國正在大量使用進口天然氣,其價格倒掛現象很嚴重,天然氣價格改革正陷入困境,但如果僅從市場角度衡量,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方向必然是提高工業用氣價格。有業內人士擔心,這必將對天然氣發電成本造成進一步壓力。
最后是氣源問題。2013年,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已達1676億立方米,天然氣供氣缺口達到220億立方米。據預測,未來五年中國天然氣缺口將進一步擴大。加上“煤改氣”在全國的強行推進,都會加劇天然氣供需矛盾,“氣荒”或將持續,這些都將成為天然氣發電行業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