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2011年8月,拖著10萬元化妝品走出機場的離職空姐李曉航沒有想到自己會遇到海關稽查。因網售走私化妝品,累計偷稅113萬元,她被判11年有期徒刑,50萬元罰款,后改判為3年。經此一案,海外代購開始與“走私”這個嚴酷的詞匯勾連起來。
根據《2013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海外代購市場交易規模達到767億元,預計2014年的交易規模將達到1549億元,從2009年到2014年,交易規模大約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長。
代購火起來
購買者普遍認為代購的商品品質更為有保證。一等產品賣歐美,二等產品賣日韓,三等產品賣國產。這種難以被證實卻被廣泛認可的說法,加劇了國人的代購心理。家住北京朝陽區的劉納敏就說,自己從懷孕時就成了海外代購的忠實粉絲,孩子現在已經快兩歲了,從沒喝過國產奶粉,都是朋友幫忙從新西蘭代購。
據悉,在海外代購產品的品類占比中,奶粉大約占10%。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爆發,國內不少消費者基于對國內嬰兒奶粉安全的擔憂,將目光投向了海外。此前并不顯山露水的海外代購奶粉開始大熱。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代購的商品,有相當一部分其實是中國造——國內制造廠商為跨國公司貼牌生產,以遠低于國內售價的價格向國外出口,賺取出口退稅差價,換回外匯。而海淘者們拆開包裝盒看到“MADE IN CHINA”時,卻不以為意。
消費者普遍認為,相比國內一些粗制濫造的商品,跨國企業在國內的代工廠或供應商,因必須遵循嚴格的品質要求和檢測標準,質量相較內銷產品要強。海外代購大潮的背后,是國貨的尷尬處境。
除了品質,商品的差價也是代購火爆的重要原因。產生價差的原因多種多樣,稅是一個主要因素。位列海外代購首位的化妝品要收50%左右的進口稅,而數碼產品、手表類則要征收30%的進口稅,金銀首飾及文化用品等商品征收稅率最低為10%。除了進口關稅,目前我國進口產品進入流通環節,還要收取17%的增值稅。
分析人士認為,同一件商品,國外和國內的價差在10%—15%之間較為合理,但如果價差超過20%,必然催生走私、代購等行為,而目前我國的進口商品大多比在國外貴20%以上。
海外代購之潮的壯大,伴隨著人民幣的兩次升值過程,一次是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后,一次則在2013年。
2008年國際金融風暴席卷全球,名牌服裝、名牌箱包、名牌手表等奢侈消費品在海外市場滯銷,國外商家開始大幅度的折扣促銷,而在國內市場這些產品的價格并沒有大幅降價,加上部分外幣對人民幣的匯率持續下跌,一些幫國內消費者在國外直接購買奢侈消費品,從差價中收取服務費的職業海外代購人大批出現。
以2008年9月2日為例,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兌人民幣6.8359元,而1歐元兌人民幣9.9667元。人民幣對歐元匯率中間價則在2008年首次破“10”。人民幣的持續升值,讓不少國內大公司享受到了匯兌收益,就連網上購物平臺也注意到了匯率的這一變化。對此,淘寶網上張貼了大幅廣告,宣稱“要跑在CPI的前面”,易趣網的口號則是“花人民幣,買美貨”。
數據顯示,2007年第一季度,淘寶網的代購總量為人民幣0.9億元,而2008年第一季度則爆增到人民幣5.2億元,同比增長近5倍。當時,淘寶網相關負責人就表示,人民幣升值帶來了海外代購的飆升,海外代購則主要集中在以美元為主要貨幣的歐美區域。
在美國,COACH、CK、Guess、AE、Gap、Levis等品牌一般在大賣場即可見到。就算是LV、Gucci等國際一線品牌,代購到國內的價錢也會比國內商場便宜上千塊甚至幾千塊人民幣。這也就導致了當時的在美留學生開著自己買的二手車來往于所在城市的幾個大商場,按照中國國內的訂單瘋狂“掃貨”。應該說,留學生是最早的代購者,最初由親戚朋友托他們從國外往回捎東西,而逐漸發展出代購業務。
在2013年后,人民幣不斷升值,再次加快了國人海淘、海外代購的步伐。
“真代購”的難言之隱
打開代購網站或者朋友圈,經常看到被冠以“外貿原單”、“專柜拿貨”等名目的照片。其實,所謂“外貿原單”大都是按照與正品相同的皮子、相同的工序制作的包,但五金配件是“山寨”的。據相關商標權利人介紹,90%以上宣傳的“尾單、原單”都是假貨,因為國際知名品牌生產要求相當高,絕不會允許殘次品流入市場,過季商品也會直接處理掉。另外,商家宣稱可以“專柜驗貨”,不過是瞄準很多品牌不提供驗貨服務。愛馬仕、路易威登、古馳等品牌專賣店銷售人員均表示,所有專賣店不提供驗貨服務,尤其是未經授權的網絡代購商品。
真正的代購,由于售價高,而貨源卻不多,很少有人愿意做。大學畢業后,王珊珊就嫁到了英國,并從給親朋好友代買國內買不到的商品,慢慢做起了代購一行。她稱,按照行業約定俗成的做法,代購人一般收取原價5%到10%左右的代購費,通常1月和7月是英國代購品牌的打折季,在這之外的時間,則不可能出現低價。
一部韓國熱播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讓全智賢所穿的Jimmy Choo高跟鞋變得火爆,在中國,“全智賢同款Jimmy Choo高跟鞋”成為一眾女性的熱望。《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標著“香港代購《來自星星的你》全智賢同款高跟鞋”等字樣的產品很多,這同一款女鞋的售價在500—4800元不等,而且店家皆在商品說明中承諾“正品”、“專柜拿貨”,讓人真假難辨。
王珊珊說電視劇熱映后,找她代購這款Jimmy Choo高跟鞋的中國女性很多。在英國官網上買下該款鞋,加上郵費等,約合人民幣3800元,最終賣給國內消費者的價格是人民幣4250元,利潤在300元人民幣左右。網上那些只賣2000元左右的低價代購,讓她十分苦惱,知道行情的人,一看就知道這鞋是仿款也就是假貨,因為盡管會有匯率和消費稅差異,但是同一款商品,價格浮動不可能這么大。但更多的人,并不知道真相。
據悉,王珊珊這種個人代購者一年的銷量可能就是某些“代購店”一個月甚至一周的銷量。幾乎可以斷定的是,那些月銷幾百件的產品,幾乎可以斷定是假貨。在高利潤下,“假代購”漸漸成為主流。事實上,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形成了一條非常隱秘的代購產業鏈,他們以非常神秘的角色隱藏在代購店鋪的背后,一頭控制網上代購店鋪,另一頭則從國內“A貨”生產廠家處集中拿貨、囤貨。
“假代購”成產業鏈
據報道,在浙江義烏、廣州的地下工廠,專業生產的高精仿貨,通過中國郵政國際快遞發往歐美國家(中國郵政E郵寶發往國外2公斤內免海關檢查),國外有中國人接頭,再通過微信代購,淘寶海外購,微博代購等形式發往國內。發出去時無中國海關查驗。發回國內,即便海關抽查交稅,很多代購賣家都可承擔。而此種發貨公司若做得好,一個月單單郵政運費就要付上百萬元,假貨造價往往比運費和關稅還低。提供給國內這些網絡交易平臺的證明和票據基本也都假冒,正宗的外國票據沒有公章也無紅字,完全是一張黑白紙。在中國,這種票據造假很容易,民不舉官不究。
海外代購出現最初,是以個人名義出現的。如今,隨著這個行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電商平臺開始進入代購領域。在代購平臺方面,目前,國內幾家大型的海外代購平臺,包括阿里的全球購、京東的海外購、亞馬遜,以及易趣網,都是采取海外賣家注冊開店的模式。但對于這批賣家的資質,各家平臺的認證相對松散。比如,阿里全球購,對于代購商戶的資質認證,除了要求必須有公司化運作,可靠穩定的貨源渠道外,全店所有商品都要符合海外商品資質,但對海外商品的資質并無具體標準,商家只需要提供工商注冊資質、海關報關單或進貨單,以及5萬元保證金。對于專業買手的資質要求相對更低。
報道稱,一位曾在美國專業考察過海外代購市場的業內人士透露,部分美國本土賣家也會通過亞馬遜代購平臺銷售高仿品,稱“這些個人賣家的行為,亞馬遜根本監管不到,而且這批高仿品只會銷售到中國國內,由于中國對銷售假冒產品的商戶,在法律制裁上沒有美國那么嚴格,因此也讓不少美國賣家心存僥幸。”
在中國,國民并未受過太多奢侈品文化的熏陶,很多人對商品除了品牌之外的了解很少,難對真偽進行判斷。在缺乏國際品牌奢侈品統一專業的認證體系情況下,消費者很難在購買后進行合理維權。
新政來襲
為了更有效地規范“海外代購”市場,2014年8月1日,海關總署2014年第56號《關于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進出境貨物、物品有關監管事宜的公告》正式實施。此次規范不僅涉及諸如“天貓國際”、“京東”等電商企業,也涉及個人的代購行為,之前帶有部分私人代購甚至朋友幫忙性質的海外代購將被列入監管范疇,很多網上專營海外代購的“海淘”商戶也將受到影響。
而文章開篇所述的李曉航一案中所涉及的海外代購,正屬于《公告》中需要監管的部分。據專業人士分析,如今流行于朋友圈的海外代購多是通過郵寄、隨身攜帶等方式按照“自用物品”形式入境的,僅需繳納小額行郵稅。但實際上,通過這種途徑入境的相當一部分物品都作為商品被二次銷售。今后在監管之下,此類方式入境的物品累計到一定數量后需經海關報關,繳納相應稅款,否則就涉嫌走私,人人皆可舉報。另外,《公告》還提出經營人需將電子倉儲管理系統與海關聯網對接,并提供海關認可的10位海關商品編碼及物品8位稅號。這意味著,海外代購中極易出現的假貨水貨將無處遁形,跨境電商將更加規范。
海關總署表示,長期以來,對于海外代購行為,是按照進出境個人郵遞物品有關規定來處理,并沒有特別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來定義和約束。一些人將其進口的應稅“貨物”拆分成多票、偽報為個人“物品”,通過郵遞、快件渠道進境,已經超出了“合理、自用”的范圍,實質是利用個人物品免稅額優惠,偷逃關稅、牟取暴利。
實際操作中,卻很難清晰地界定過關物品是否屬于“合理、自用”的范圍。實際監管難題讓海外代購業成為灰色地帶,商品質量和安全問題隨之而來。由于取證難,消費者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一位業內人士稱,執行現在的海關政策,逼迫商家在寄送貨物時,必須通過真正的清關、繳稅流程,只要一過關就可以用申報編號在海關網站上查到貨物的基本信息,這就限制了商家造假。從長遠來看,此舉對消費者是極為有利的。
8月1日實施的新規被認為使海外代購行業一舉進入到了有法可依的規范經營階段。新規疏堵結合,允許海外代購行為存在,但嚴格監管。
新規實施后的三個月以來,流行于微博、QQ、朋友圈的個人代購依然不斷刷屏,生意紅火。這些貨物多是通過郵寄、隨身攜帶等方式入境的,最多僅需繳納小額行郵稅。而最終這些貨物大部分都是作為商品進行了二次銷售,雖然新規規定,這種模式入境的貨物累計一定數量后就需經過海關報關并繳納相應稅款,否則就涉嫌走私。然而,由于朋友圈之類的個人代購涉及的范圍小,并且多是在熟人之間進行交易,所以監管難度較大。
據海關的工作人員表示,在監管上,工商、海關、財稅、質檢、銀行等眾多部門目前還處在單兵作戰階段,亟須政府加強制度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