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寶
司法體制改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不斷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大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中國推進司法體制改革邁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明顯成效,十八大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提上改革日程。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等目標任務,明確了司法體制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四中全會又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歷史性地列為中共中央全會的主題,司法體制改革掀開了新的篇章。
綱領性文件明確改革方向
三中全會《決定》對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召開的五次會議中,有兩次涉及到司法改革,明確了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目標、原則,確定了各項改革任務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對若干重點難點問題確定了政策導向,使司法體制改革成為三中全會15個改革領域中率先“破題”的改革內容。最高法院也結合法院工作實際,針對8個重點領域,提出了45項改革舉措,作為指導未來五年法院改革工作的重要綱領性文件。
人權司法保障制度得到完善
中國高度重視在司法活動中保護人權,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2004年第四次修憲,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要求,將其列為司法改革的重大目標任務,并加以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廢止有關勞動教養法律規定的決定》,已實施50多年的勞教制度被依法廢止,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等,也依照法定程序得到了系統清理。中央政法委出臺《關于切實防止冤假錯案的規定》后,公安部、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也相繼出臺了各自的規范性意見,牢固樹立起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的觀念,堅守防止冤假錯案的底線。
各級政法機關嚴格執行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依法懲治犯罪、保障人權,確保辦理的每一起案件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司法部也圍繞三中全會部署推進律師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律師執業權利保障機制和違法違規執業懲戒制度,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充分發揮律師在依法維護公民和法人合法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司法改革試點邁出實質性步伐
按照中央關于重大改革事項需先行試點的要求,政法部門選擇上海、廣東、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個省市先行試點,推行包括完善司法責任制、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制度等在內的改革試點。
新一輪的司法改革試點在中央的主導下,不再局限于對機制性、技術性問題的小修小補,而是將改革的矛頭瞄準了一批過去雖飽受爭議但又不敢觸及的體制性痼疾。人財物統一管理,向司法的地方化問題亮劍;“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號準了審判權力運行機制改革中的癥結所在,涉訴信訪改革亦開始由功利型維穩邁向價值型維穩。
司法公開得到有序推進
司法公開是憲法和法律的一項原則性要求,也是三中全會《決定》所部署的重要改革任務,更是實現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必由之路。
為實現以司法公開倒逼司法公正的改革目標,最高法院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推進司法公開三大平臺建設,即審判流程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行信息公開,實現對立案、審理、裁判、執行等法院工作環節的全方位公開。
司法公開從起初的部分案件判決公開,發展到全部判決公開(依法不公開的少量案件除外);從判決等裁判文書公開,發展到庭審過程公開;從審判過程公開,發展到判決執行以及整個司法活動的公開。通過司法公開,努力讓當事人在每一個案件中都能夠贏得清楚,輸得明白,同時也建立起司法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審判權力運行新機制正在著手構建
“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既是審判權力運行機制改革中的核心問題,也是多年來備受爭議的法院去行政化的問題。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在中央的主導下,將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作為關鍵環節,進一步推動建立權責明晰、權責一致、監督有序、配套齊全的審判權力運行機制,緊緊圍繞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來謀劃和設定人民法院的權力運行結構。
具體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進一步完善合議庭制度。加大合議庭成員內部之間的監督制約力度,改變合議庭內部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二是進一步健全審判委員會制度。完善會議規則,壓縮案件范圍,加大審委會委員擔任審判長審理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的比例,健全審判委員會決議及理由在文書中公開的制度。三是進一步完善審判管理制度。合理界定庭長、院長行使審判管理權的方式,形成以審判權為核心的審判權力運行體系。四是逐步取消案件請示制度。上級法院只能通過二審和再審程序行使對下級法院的監督權。五是進一步完善法院內部的各種考評制度,確保各類考評指標和考評制度必須圍繞公正高效審判的目標。
涉法涉訴信訪問題被納入法治軌道
涉法涉訴信訪改革不僅是中央確立的四項重點改革之一,也被三中全會《決定》列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
3月1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意見》的一大亮點,在于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即規定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已經窮盡法律程序的,依法做出的判決、裁定為終局決定。對在申訴時限內反復纏訪纏訴,經過案件審查、評查等方式,并經中央或省級政法機關審核,認定其反映問題已經得到公正處理的,除有法律規定的情形外,依法不再啟動復查程序。上述規定使得涉法涉訴信訪不再有始無終,切實維護了司法裁判的權威性和終局性。
同時《意見》規定了要完善執法司法責任制,嚴格落實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對司法機關辦理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提出了高質量、高效率的更高要求。針對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改革中出現的突出問題,中央政法委制定下發了三份具體實施意見,妥善解決了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入口”不順、程序“空轉”、“出口”不暢等突出問題,彰顯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信訪改革的理念。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如果說三中全會將司法體制改革引向深入,那么四中全會必會將司法體制改革進一步推向高潮。四中全會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壞作用。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制。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最高法院設立巡回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推進嚴格司法,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在司法調解、司法聽證、涉訴信訪等司法活動中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完善檢察機關行使監督權的法律制度,加強對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法律監督,完善人民監督員制度,絕不允許法外開恩,絕不允許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
我們相信,通過打造“升級版的法治中國”,通過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能夠從制度上、法律上樹立起憲法和法律的至高無上地位,突出法治對改革的推動引領作用,實現司法制度的公正、高效運行,確保“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