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東
精耕細作:中國對歐外交的深度耕耘
從象征“團結而多元”的德國首都柏林,到擁有2000余座橋梁的“世界橋城”漢堡;從象征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與戰后國際秩序的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到西方世界的“文明搖籃”羅馬,再到即將舉行2015年世界博覽會的“時尚之都”米蘭,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金秋時節對歐洲三國展開了一次“精耕細作”的外交耕耘。以“務實與創新”為特征的這次訪問,也收獲了累累碩果。
細致觀察李克強總理此次訪問行程中的三個國家,無論是德國、俄羅斯還是意大利,均與中國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這凸顯了中國外交布局中對“戰略伙伴”這一定位的嫻熟運用,同時也開始將亞歐大陸做通盤考慮。其中,中德于2014年3月建立了“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正需要緊鑼密鼓的高層互訪來推動兩國關系在新的臺階上進一步鞏固與深化;中俄相互視為最重要的戰略協作伙伴,“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使雙邊關系達到了歷史上最高水平;中意于2004年建立了“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站在這一關系定位10周年的節點上,兩國正努力規劃未來10年的合作發展方向。目前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意大利對提升中歐全面關系水平,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作為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和第十屆亞歐會議主席國的意大利,在同中國攜手完善國際治理、助力脫貧減困與消除饑餓、增進亞歐安定與繁榮等方面,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縱觀李克強總理的訪問行程,很容易留下這樣的印象:一來,中外領導人見面頻繁;二來,中國領導人出訪行程緊、活動密、演講與記者會信息量大;三來,政府間和企業間協議豐富、涉及數額動輒上百億美元,聯合公報或政府聲明一份接著一份。
實際上,這正是以“務實”見長的中國外交組合拳彰顯的威力。如今的中國外交,既注重向國際社會傳播和介紹中國的理念和立場,又側重在高層互訪中同國外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更重要的是將合作共識與意向通過政府聲明、行動規劃等文件形式加以確認,以政府或企業協議的方式細化并加以推進,再以機制化會晤和工作組、委員會等形式監督執行。例如,此次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雙方簽署了以《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即是對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德國時雙方達成“建立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這一共識的落實,也成為未來5年至10年間兩國中長期合作的戰略指導。在此基礎上中德雙方簽署了20余份政府間合作協議以及有份量的商業合同,涉及總金額達到181億美元。已經舉行三輪的中德政府磋商,作為兩國之間層次最高、議題最廣的政府間對話機制將成為兩國務實合作的助推器。再比如,中俄元首年內多次實現會晤,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迄今已經舉辦了19輪,這都充分說明了中俄關系在高度政治互信與機制化運作的保證下,戰略性、穩定性與長期性名至實歸。特別是中俄總理定期會晤機制,下設人文合作委員會、總理定期會晤委員會、投資合作委員會與能源合作委員會四大分支機制,在兩國關系的重要合作領域分頭把關,穩步將雙邊關系推向更高水平。此番中俄雙方簽署了涉及經貿、投資、能源、交通、金融、地方、人文等領域的約50項政府間和企業間合作協議。中意兩國此次也在落實今年6月簽署的《中意關于加強經濟合作的三年行動規劃》的基礎上,簽署了兩國政府合作聲明,達成了100億元的合作協議,由兩國外交部牽頭的中意政府委員會也將為兩國合作保駕護航。
浸染“務實之風”的中國外交并不滿足于此,而是積極尋求“創新”。中國追求的創新,力求內外兼修。從內部來看,如李克強總理所言,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創新活動。中國不僅要建設創新型政府,構建激勵創新的機制,營造保護創新的環境,更要打造創新驅動型經濟。從外部來看,中國正在努力加強同各國間的創新型合作。例如,此次李克強總理同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主持的中德政府磋商便是以“中德創新伙伴關系”為主題,兩國試圖找到在高水平上繼續發展雙邊關系的新思路、新點子、新模式、新機制和新舉措,將工業、科技、農業等作為重點領域。例如中德將推動“工業4.0”合作,并深化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合作。在俄羅斯訪問期間,李克強總理同梅德韋杰夫總理共同出席了中俄聯合舉辦的“開放式創新”國際論壇開幕式并發表演講,旨在將“開放式創新”作為中俄未來關系提升的新動力。
腳踏實地:齊頭并進的外交三駕馬車
對于近年來中歐關系的熱絡,國際上總有一種臆測,認為中歐之間是一種純粹基于貿易利益的聯系,彼此追求的僅限于“商賈之利”。對此,李克強總理做出了擲地有聲的回應:“中德關系不是簡單的買賣關系,而是高水平的合作共贏關系,有著廣闊前景。”中德關系如此,從全局看中歐關系亦如此。
如今的中國外交,非常注重多領域齊頭并進,不拘泥于某一個層面,當某領域的關系發展受阻或趨于停滯時,另一個領域的進展可以起到觸類旁通的效果,且多管齊下的策略更有利于整體關系的鞏固。在這方面,中俄關系堪稱中國對外交往的范例。俄羅斯同中國目前在政治上相互堅定支持,經濟上相互提供發展機遇,互相視為優先的合作伙伴。具體來說,在政治與安全領域,中國與俄羅斯在涉及彼此主權、領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支持;在經貿與金融領域,雙方逐步推進務實合作,特別是在航空航天、能源、高鐵、金融、創新、交通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戰略性大項目合作穩步取得新進展、新突破。中俄貿易額2013年已達到近90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中國連續4年成為俄羅斯第一大貿易伙伴,俄羅斯也已上升為中國第九大貿易伙伴。中國累計對俄投資達到320億美元,成為俄羅斯第四大投資來源地。兩國2014年1至8月的貿易額增速為5.7%,正向2015年1000億美元的目標快速前進。在人文交流領域,兩國民眾每年往來人數已達到300多萬人次。雙方將共同舉辦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活動,并籌備2015年共同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70周年活動。此外,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兩國還不斷加強溝通協調,在各種國際和地區多邊機制協調立場與相互支持。
這種政治安全領域、經貿金融領域、人文交流領域齊頭并進的外交三駕馬車,同樣體現在中德關系的發展上。在政治方面,中德兩國宣布2015年上半年啟動外交安全對話,并保持兩國防務戰略磋商和國防部工作對話。雙方將開展聯合國維和問題的對話合作,并深化在反恐和網絡安全方面的溝通與協調。在經濟方面,德國是歐盟的核心大國,長期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投資和技術伙伴。中德貿易2013年達到1600億美元水平,占中歐貿易總額的1/3左右。德國支持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中方也希望德國支持啟動中歐自貿區可行性的研究。在人文交流方面,2016年被確立為中德青少年交流年。如今,各類形式的青少年交流年、文化年、語言年已經成為拉近中國同他國關系的一張名片。
從中歐全局角度看,如李克強總理強調的:“中國和歐洲是兩大戰略力量,肩負推動全球經濟發展、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維護世界和平的崇高使命,雙方正在形成不斷放大的戰略交集。”目前中歐正在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的四大伙伴關系。無論是政治互信、經貿合作還是人文交流,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歐建交以來,雙方貿易增長了230多倍,現在平均每天就有15億美元的貿易往來。中歐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1/3,雙方貿易總量占全球貿易的比重只有1.5%,表明雙邊經貿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中歐每年有500多萬人員往來,到對方國家留學的學生總數近30萬人。進一步加強教育、科技、文化、體育等領域交流,鼓勵文化產業和產品服務領域的合作,擴大人員特別是青年人往來,將使中歐關系扎根深處、更加穩固。
大道無垠:循序漸進的互聯互通世界
若提起當前中國外交有哪些令國際社會耳熟能詳的名詞,“一帶一路”必然位列其中。在中國領導人的出訪過程中,針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合作談判往往是優先議程之一。在李克強總理訪歐期間,“一帶一路”的建設又取得了很多實打實的進展。例如,中德雙方表示將加強基礎建設合作,深度挖掘中歐國際貨運班列的潛力,拓寬陸上貿易走廊。中俄協商建設北京至莫斯科的歐亞高速運輸走廊,優先實施莫斯科至喀山的高鐵項目。中俄之間如油氣管道、“渝新歐”鐵路、中國西部-歐洲西部公路、中方參與俄遠東和東西伯利亞開發等合作項目,都可以進一步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2014年10月10日在柏林舉辦的第七屆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在題為《在開放中再續合作黃金季》的演講中著重闡述道:“中國的對外開放是更加積極主動、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在區域上由東部沿海向內陸、沿邊拓展,在產業上不僅高水平開放制造業,而且加快開放服務業,在途徑上注重引進來與走出去并行。”由此可以看出,“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已經成為連接歐亞大陸,加強互通互聯建設,為后續中歐自貿區建設添磚加瓦,促進沿線相關國家和地區發展的重大機遇。從更深次的角度講,“一帶一路”這一重大倡議,是中國對外開放戰略革新的必然結果,日益成為一個開放包容的機制,充分依托中國與有關國家,特別是周邊鄰國現有的雙、多邊機制和區域合作平臺,實現務實合作的進一步升級。“一帶一路”是中國日益凸顯的“西向開放戰略”的核心組成部分。
德國政治學家海爾曼(Sebasitian Heilmann)不久前在《南德意志報》撰文稱,中國正為獲得全球影響力以及建立自己的國際體系而努力。他分析道:“中國外交政策正在悄然且有序地朝著重新構架國際秩序的方向前進。北京正在現有的國際體系外建立一個平行的結構。通過建立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組織和機制網絡,它正在有目標地打入已存在的國與國間結構的空隙。”在海爾曼看來,“一帶一路”等重大倡議便是中國嘗試建立的國際秩序的核心要素,這些跨國基礎設施建設將幫助中國顯著提升影響力。
海爾曼的論斷在本屆亞歐首腦會議上得到了某種驗證。第十屆亞歐首腦會議日前在意大利米蘭舉行,會議主題是“構建負責任伙伴關系,促進可持續增長與安全”。其中第一項議程便是“研究加強互聯互通,促進亞歐經濟金融合作”。作為創始會員,并不間斷由政府總理出席這一峰會的中國,長期以來為峰會貢獻了諸多倡議。在本輪峰會上,中國則希望會議鞏固戰略互信,促進亞歐成員間相互信任,凝聚更多共識,深化務實合作,以及規劃會議發展方向。尤其是希望各方在經貿投資、互聯互通合作方面取得更多進展,密切亞歐間利益聯系,為亞歐各國發展提供更多動力。
“中歐關系正處于提質增效的重要階段。”李克強總理精準地把握住了中歐關系發展的脈絡。事實證明,中歐關系正在全方位的加強,在和平和安全領域中歐存在相互支持、互利互助的共識,在互聯互通與貿易投資領域存在分享機遇、推進國際治理的良機,在人文交流和社會發展領域具有厚積薄發、創新變革的愿望。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中歐合作之路正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