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
立足大陸第一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棗莊,為兩岸故宮提供優(yōu)質的禮品瓷器,不管是在北京,還是在大陸其他城市,于春明的“乾唐軒”已經成了一個響亮的品牌。
落地棗莊
臺兒莊是與華沙齊名的二戰(zhàn)古戰(zhàn)場,乾唐軒是一個源自臺灣的知名品牌。位于臺兒莊古城入口處的“乾唐軒”,毗鄰“兩岸文化交流基地”牌坊,是古城最具名氣的臺灣商家,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前國臺辦主任王毅等都曾光顧過這里。
在乾唐軒公司本部,秋陽下,董事長于春明笑意盈盈站在門口,“自信,感恩,圓滿”是這家企業(yè)的“廠訓”。院子里,他親手栽下的樹苗已經長大成林,十多年的化育,乾唐軒的品牌也隨之成熟。
作為棗莊臺灣同胞投資企業(yè)協(xié)會會長,于春明是最早落戶棗莊,也是在那里駐扎時間最長的臺商。棗莊自古就有燒制陶瓷的歷史,這里有中國江北第一民間古瓷窯,也是山東境內最大的古瓷窯。
“以前說中國的陶瓷‘南青北白,南方產青瓷,北方產白瓷。棗莊其實在北朝的時候就燒青瓷了。可能是因為民窯的關系,沒能進入中國陶瓷史。”說起這些,于春明面露惋惜。
上世紀80年代,出于對唐代文化的神往和喜愛,于春明與幾位伙伴成立了乾唐軒工作坊,仿制唐馬俑和各種器皿。由于做工精細,在臺北名噪一時,被臺北故宮博物院和歷史博物院選為文物禮品制作商。后來棗莊去東莞招商,于春明的緣分隨之被牽到了這里。
說起這段因緣,落戶臺兒莊的臺灣作家郁馥馨記憶猶新:“原先他計劃在東莞設廠,在廣東參加了一個全國對臺招商會議,認識了來自棗莊的招商局長。兩人一見如故,這時棗莊特有的酒文化就充分展現(xiàn)出來了。那次,果然把于董喝‘好了,下一站要去海南的局長也豪氣干云地跟他說:‘老于,你跟我到棗莊看看吧,你要來,我就不去海南了。”
按照于春明的說法,“那時臺企要轉型升級,在當?shù)睾茈y找到工人。繼續(xù)做下去的唯一出路就是‘出走。”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次“出走”,竟然一步邁回了“老家”。
于春明的老家是山東濰坊昌邑,從小在臺灣長大的他,對棗莊的一切并不知情。
那段時間,兩岸交通還處于“梗塞”階段,回一次臺灣,要走兩天的時間。第一次來棗莊的于春明“下了飛機,車開了3個半小時,人都暈掉了。心想這么遠,這個地方還能來嗎?”
隨后,于春明來來回回往返棗莊8次,用他的話說,就是“不斷來下決心”。
出于主打內銷的考慮,最后,于春明終于拿定注意,在棗莊“落地”。棗莊介于京滬之間,“貨物運到臺灣從青島走也還便捷。”
“落地”后的前3年,乾唐軒基本沒有生意,對此,于春明心里有數(shù)。
“做內銷有個過程。我們堅持款到發(fā)貨,這樣的結果就是你不相信他,他也不相信你。后來我們經常參加展覽,慢慢才有了訂貨。”
如今,乾唐軒在大陸很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濟南等都設立了分店,并在天貓商城開了網店,每年產量約200萬件。當年在臺灣拿過若干獎項的優(yōu)秀品牌,憑著質量優(yōu)勢,很快便在大陸找到了自己的營銷渠道。
汲取漢唐元素
“乾唐軒”的陶瓷制作總共幾十道工藝,從誕生之日起,這一品牌便以漢唐元素作為文化內涵。鱗次櫛比的車間里,每道工序彼此銜接,井然有序。
于春明介紹說,制作陶器,用本地陶土,含鐵量較多。如同“老湯”一樣,很多制陶人都會留一些“上一代”的土給“下一代”用。
“因為這個土是‘活的,里面有微生物,有新陳代謝,可以增加土的粘性。”
潔凈的車間里,陳列著剛剛燒制出的青瓷杯,這是臺灣故宮訂制的“專款”,最后還要燒上故宮logo(標)。
于春明告訴記者,1986年,他開始初涉陶瓷業(yè),便跟臺灣故宮有了合作,專為它們制作唐三彩馬。迄今為止,這一合作已經持續(xù)了近30年。如今,與北京故宮的合作也在進行之中。
乾唐軒的彩唐馬背嵌鞍橋、上覆祥云紋飾薄毯,繼承了唐代的肥碩之美,而“雪晶釉”則源自宋代天目釉,經過1280攝氏度高溫燒制,冷卻后自然綻放出雪花般的晶體釉色。
于春明說,燒制陶瓷是溫度越高,難度越大。到了1250度,每超過10度,難度就會加大數(shù)倍,因為泥土有“記憶”。所以制造這類高溫的東西要特別當心。
活瓷能量杯是乾唐軒的經典之作。1999年,于春明發(fā)明了遠紅外線應用陶瓷技術,同時創(chuàng)立“活瓷”系列產品。
活瓷富含20多種微量元素,經過高溫煅燒,能夠釋放出對人體最有益的遠紅外線和負離子,優(yōu)化后的水質,口感如山泉般甘甜。
用儀器檢測活瓷杯和一般陶瓷杯,兩者的負離子含量經常有很大差距。據說這招兒棗莊市委書記陳偉也學會了,每次帶客人參觀臺兒莊古城,陳偉都會光臨乾唐軒,有一次還拿著負離子濃度測量儀親自試驗給客人看。
為了生產出精品,乾唐軒不惜高端投入,這里的“描金”,用的是德國進口的高純度24K純金水,而杯子上鑲嵌的則是純正的施華洛斯奇水晶。
高端技術加嚴格把控,使得產品越做越精,乾唐軒為上海世博會制作的上海市花—白玉蘭一直深受青睞,雖然世博會已經結束多年,但是,這朵“瓷花”卻一直熱銷到現(xiàn)在。
敬自然,惜萬物
隨著大陸勞動力的升值,于春明的企業(yè)也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只能通過減少人手,加大自動化投入來節(jié)省開支。用他的話說,“投入20萬節(jié)省5個員工,絕對值得。”
于春明透露,最近,乾唐軒正在研發(fā)一個創(chuàng)新項目——“國瓷云”。
在杯子底部植入一個芯片,連接購買者和用戶兩端,購買時,買主把自己的心意以語音、文字或視頻的方式存入芯片,對方購買后,用手機掃一下二維碼即能收到所存信息。
“一方面防偽,另一方面,也能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得到對方表達的心意。”于春明透露,這項創(chuàng)意正在申請專利。他打趣說。“現(xiàn)在是‘云時代,我們雖然做這么硬梆梆的東西,但還是要趕一趕潮流。”
除此之外,乾唐軒還與臺灣技術研究院合作,對水處理進行不斷研發(fā)。棗莊水質硬,石灰質多,乾唐軒投入30多萬元人民幣,研發(fā)了一套先進的軟水器,軟化后的水制作的陶瓷質量更優(yōu)。同時,乾唐軒還開發(fā)了水處理應急設備,可以裝在船上,在水災、地震等特殊時期,可以直接抽河水凈化后飲用。
于春明說,“善水養(yǎng)心。即使是泥水也能處理成凈水。”
“感恩”是乾唐軒的重要理念,于春明一直鼓勵員工要懂得感恩。而在乾唐軒的設備上,也可以見到“敬自然,惜萬物”的字樣。
長年來,乾唐軒的廣告費用投入一直不多。于春明確信,“員工與顧客是我們最好的口碑廣告載體。他們才是最好的品牌傳播者,應該回饋給他們更多的感恩與使用價值。”
2014年3月,于春明帶著自己的產品去意大利米蘭參加展覽,他發(fā)現(xiàn),素雅一些的杯子在那里深受喜愛。為此,他打算2015年世博會時,去米蘭開一家分店,讓乾唐軒這一滲透著東方元素的品牌在異域“試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