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軍
新一輪電商大戰又要開打了,這不難看出。
從報刊雜志到廣播電視,從網絡視頻到社交媒體,再飛越路牌電梯,穿過地鐵公交,風景都出奇的一致: 11月11日,網上見。
按以往經驗,雙11來襲之時,電商不打不太可能。今天又具有特殊性,中國最大的兩家電商在美上市,一場詮釋存在感的貓狗大戰勢將來得更猛烈些吧!
互聯網世界當前最大的熱點無疑是O2O(Online To Offline),即線上與線下的融合。不論是傳統的零售巨頭,還是新興的互聯網電商,都將向對岸的滲透作為O2O戰略的著重點。
馬云堅信五年內電商將超過實體,但一轉身就用了7億美元收購了銀泰百貨10%的股權。王健林聲稱不信阿里的論斷,然后馬不停蹄地聯合騰訊、百度,首期便投入50億元打造萬達電商,準備擼胳膊大干一場。
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早在兩年前就曾發布過一個叫做《2022年全球零售發展前瞻》的報告,該報告稱因為“受益于人口紅利以及城市化進程,中國零售市場規模至2016年將首次超過美國達到4.2萬億美元”。
在今天來看,4.2萬億美元的預測已略顯保守。受益于中國城鎮化發展、物流業的蛻變,這一數字勢將被刷新。
本質上看,電商之戰就是市場份額與未來生存空間之爭。所以,我們今天看到電商紛紛下鄉“刷墻”( 參見《下鄉“刷墻”,電商的新戰場》)已不足為奇。
電商發展的中國式經驗表明,迅速壯大的最好路徑就是以資本構建為基礎的價格戰。最早的電商博弈,是在阿里巴巴、京東、亞馬遜中國、當當、凡客和最早嘗試線上線下融合的蘇寧與國美等彼此之間,經過幾年的沉淀,相對保守的當當和亞馬遜已經掉出了第一陣營。嘗試O2O轉型的蘇寧、國美也未能逆襲,凡客則在自身戰略失誤之下被邊緣。如今,以萬達百貨等為代表的傳統零售業開始了互聯網化的嘗試,讓電商大戰有了新特征。
電商之戰的另一個表象是,和最初的鋒芒畢現相比,已不再使用“價格戰”這樣的稱謂。就像送外賣的說是做O2O的顯得“高大上”一樣,電商則喜歡用布局來一言以概之。
你說是價格戰,他說是布局;你說是燒錢,他說是布局;你說是賠本賺錢吆喝,他說,還是布局。
山雨欲來風滿樓,電商大戰無止休。總之,硝煙滾滾的電商博弈,誰最后勝出已經初露端倪,誰將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倒下則還沒有定數。作為觀察者,也只能是且行且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