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玨+王偉



2011年,正當全球經濟低迷之時,杰里米·里夫金一書《第三次工業革命》給各國帶來了一場思想盛宴,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甚至用專刊報道,而里夫金也受到多國政要的邀請,研討世界經濟的前沿趨勢。
里夫金將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定義為互聯網、新材料與新能源的結合。如果說《第三次工業革命》是理論性探討,那么里夫金的新書《零成本社會》則是對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特點做出趨勢性分析。
關鍵詞:協同共享
在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與中信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高峰論壇”上,里夫金指出,從生產力發展上看,第三次工業革命很可能遠遠超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數十億人和數百萬組織連接到物聯網,從而使人類第一次以從前無法想象的方式在全球協同共享中分享經濟生活,這就是“共享經濟”。
“我們剛剛開始見證了一個新經濟體系的出現,稱為協同共有的共享經濟。這樣一種共享經濟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后首次出現的一個全新的經濟形態。這種共享經濟日益繁榮,與此同時,在資本市場上的交換經濟也在發展,兩者相互促進。”里夫金說,“資本主義不會從此消失,但它在未來35年中會有巨大的變化。2050年,我們將生活在一個兩種經濟形式共存的社會。對于私人企業而言,他們可以把各種各樣的資源與各種各樣的網絡集成在一起,從而來促進新經濟形態的發展,對經濟進行管理,提供服務,也就是所謂的共享經濟。”
從通訊到能源,再到交通,這就是所謂的漸進式技術路線圖,首先是要有新的通訊方式來提升工作效率。而新的能源技術可以使得經濟更加高速的發展,而新的交通方式,新的物流方式,又可以使得全球的貿易和商務能夠更快發展。
里夫金稱,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可以大規模印刷相關的宣傳品,之后出現了電報以及能源革命,彼時我們用煤做工業生產的燃料,降低了燃料成本,之后又出現了新的交通方式,那就是汽車及鐵路系統。從通訊到能源,再到交通,這一系列變化就帶來了新的商務模式,也就是一種新的資本運行模式,使得資本可以自由流動。于是,股份制公司開始出現。
“為了實現資本的收益,我們必須要有全新的業務模式,這就是所謂的垂直整合型企業,即把所有業務都集成到一個企業,從供應到需求,端到端都可以覆蓋。這些垂直整合的龐然大物,提供更加便宜的產品和服務,從而贏得市場份額,保證投資者股東的收益,這在當時是效率最高的業務模式。”里夫金認為,通訊、能源與交通,三者合在一起就可以改變全球的面貌,也會改變政治和國家治理的面貌。
到第二次工業革命萌芽時,企業還保持這種垂直整合的模式,但在交通、通訊和能源領域已經出現變革,比如通信方面有電話與無線電;能源方面有廉價的石油,可以驅動內燃機;交通方面有跨國的公路系統,來保證汽車的運行。在2008年7月,第二輪工業革命達到頂峰。
接下來,改變世界的將是第三次工業革命。里夫金認為,新通信技術與新能源系統的結合,往往預示著重大經濟轉型時代的來臨。在前兩次工業革命中,印刷技術與蒸汽機的結合、電信技術與內燃機的結合,都為這一觀點提供了證據。而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的融合,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邊際成本趨近于零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很多跨國公司,如IBM、思科、通用電器、西門子等等,都在制造傳感器,數以十億計的傳感器安排在各個環節,能夠隨時把生產和消費的數據傳過來放在互聯網上。這樣的傳感器在農業當中也有應用,包括在農田中監視莊稼的生長,察看病蟲害等等。另外還有智能家居,跟家庭電器之間的交流,現在這種技術也使全世界的的人類連接在了一起,我們將有100萬億的傳感器遍布在全球。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互聯網上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數據,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和移動電腦,還可以創造很多的APP,讓大家隨時可以下載,并且分析這些數據。我們在這里有大量的計算機算法,通過這樣的算法,可以讓自己融入到整個互聯網的價值鏈中。所有這些活動都可以極大的提高人類的生產力,減少生產的邊際成本,為我們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而使得成本接近于零。因此,我們可以隨時把我們的生產和服務共享在一起,而邊際成本是接近零的。”里夫金說。
目前,德國27%的能源都是新能源,其中風能占比較大,202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35%,未來可能還會達到75%。在德國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當中,35%的能源都是靠新能源來提供,這些能源都免費。
同樣的情況還有太陽能,在1970年代,生產一度太陽能的電成本是68美元,現在生產一度太陽能發電只需要66美分,成本下降了100倍,其邊際成本是指數性下降的曲線。中國太陽能的發展降低了全世界太陽能的成本,按照這樣的速度,以后太陽能和風能的生產成本對整個人類來說將極低,邊際成本無限趨近于零。
在新奧集團的中德生態園內,同樣在實踐著互聯網思維下的新能源解決方案,新奧集團首席科學家甘中學向媒體表示:“新奧作為打造互聯網能源平臺的企業,正在試點未來能源互聯網——泛能網,就是把多余的能源和大家進行共享,這個網絡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而且能夠互動,是支撐零成本能源方面的基礎設施。”
甘中學透露,中德生態園已經建設三年,再過兩年建成,能源消耗已經大大降低。年運行費用從2.53億元變成1.3億元,最后變成0.4億元,運行成本在逐漸減少。“我現在還做不到免費,但是這個趨勢是里夫金所預測的。”他說。
這種邊際成本趨近于零還表現在,“我們在未來30年當中肯定會看到現在的傳統工業的轉型,比如現在汽車制造公司會制造出汽車,然后去銷售汽車,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更關注使用,更關注流動性,而不是更關注是否擁有。”也就是說汽車的擁有量會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對于交通運輸行業來說,將形成考驗,他們必須有能力來聚集,建造一個管理數字化的運輸體系和數字網絡。從長遠來看,也必須能夠有這樣一個物流運輸體系。未來的倉儲都將聯網,可以支配無人駕駛汽車來在倉庫之間進行運輸和配送,這樣就能把物流成本降到接近于零的水平。endprint
中國成為后起之秀
工信部政策法規司巡視員李國斌則在論壇上指出,“應該注意當前全球的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對中國工業發展和實體經濟帶來的影響。”
在他看來,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雖然各方面對目前的問題和關注重點不盡相同,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是信息網絡技術的應用,互聯網、智能終端、大數據、云計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帶來諸多產業的變革和創新。
第二,信息技術網絡與制造業向縱深發展。互聯網技術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工業尤其是制造業,既是信息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也是信息技術發展的主要載體,兩者之間將相互促進,促進工業和信息化的融合。
第三,新業態與新模式大量涌入,顛覆傳統生產業的發展模式。這主要表現在:一,推動制造企業的智能化服務化;二,支持企業間的國際化,網絡化的協同;三,實現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實時化,個體化的互動。
第四,新一輪的產業變革,為我國建設工業強國帶來了歷史機遇。
江淮汽車總經理項興初表示,它將在三個層面上帶來深刻的變化,改變我國汽車產業格局和汽車社會形態。第一,新能源技術,尤其是電動汽車、3D打印、工業機器人等工業革命標志性技術都已經率先應用;第二,平臺化、數字化和模塊化的制造將推動汽車生產由大規模定制化轉變為走向分散化、個性化生產;第三,云計算、大數據的平臺挖掘、自動化、智能化、車聯網等與汽車制造深度融合,并將改變汽車產品屬性、使用方式和商業模式。
科技部調研室原主任胥和平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以及網絡經濟領域,中國在很多關鍵問題上已經掌握了相當的技術能力。”
零成本經濟已經破壞了出版業、傳媒業和娛樂產業的舊格局,在中國也是如此。不過,值得欣慰的是,“那些從事協同共享經濟的企業數量,在中國出現了巨大增長,阿里巴巴在美國IPO的市值已經超過亞馬遜或Facebook,騰訊在中國的發展速度驚人。”里夫金說。
胥和平也贊同里夫金的看法,他說:“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有人贊賞,有人批評,有人質疑,但是必須看到阿里巴巴出現在中國,不是偶然的。它是順應了整個結構轉型的標志性事件。這說明新一輪網絡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已經邁出實質性步伐。”
趨近互聯網思維
前兩次工業革命的步伐落伍已經讓中國跟隨西方腳步多年,這一次作為后起之秀,中國的表現令西方國家刮目相看。不過,中國依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李國斌認為“目前我國大量的企業,特別是在傳統產業領域,信息化水平不高,流程管理缺位,關鍵能力不足等問題,亟待制訂企業兩化融合的管理體系,規范企業系統推進兩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引導企業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確保數據信息可以實現相互聯通和共享。”李國斌表示,為此,工信部借鑒ISO9000等有關做法,制訂了企業兩化融合的國家標準,推動建立第三方認證體系,進一步完善和打造企業兩化融合的標準體系。國家標準委也預留了GB23000-23999的號段,工信部也選擇了500家企業開展灌標的試點工作。
其次,還需全面提升工業智能化水平。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是中國今后發力的重點方向。要深化信息技術在研發設計、制造、管理、營銷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集成應用,全面提升工業智能化水平。當然在這里面我們覺得企業是兩化融合的總體,推進兩化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形成競爭力。
再次,推動互聯網工業深度融合的創新。互聯網開辟了人類合作的新空間和新方式,為開放、共享、互助、服務、創新等理念賦予的新的內涵,顛覆和變革傳統制造業,批發零售業和物流服務業,我們要以互聯網思維,創新的工作機制,推動互聯網與工業的深度融合。我們要在這幾個方向更進一步,一是推動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在工業領域的集成創新和應用。二是發展網絡制造新型生產方式。三是鼓勵和培育平臺經濟等商業模式的創新。
最后,加快創建新一代國家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加快提升現代信息技術產業的支撐能力。
信息網絡正在深刻地改變經濟發展社會的模式,日益成為不可或缺的國家戰略的基礎設施,大數據、云計算以及物聯網,都離不開這些有生資源的再造和利用。在過去一年里,全世界互聯網的流量增長了八倍,未來五年還將持續保持30%的增速。
從目前看,我國信息產業創造者創新能力不夠強,產業結合還有待于加強。李國斌指出:“這些我們需要在三個方面部署,一是突破高端芯片,關鍵電子元器件等關鍵的核心技術,大力發展應用電子和工業軟件,圍繞重點行業應用突出和突破形成重要信息系統產業配套的能力;二是大力發展云計算和產業化;三是鼓勵智能終端產業創新發展,挖掘信息消費市場的潛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