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奕青

新股,這個曾經被無數投資者厭惡,曾一次次令A股市場資金面承壓的詞匯,在今年卻搖身一變,成為各路資金眼中的“盛宴”。10月份的新股發行盛宴如期啟動,第五批IPO開啟申購之旅之時,最高可達9000億元的凍結資金使得A股再次出現暴跌。
“秒停”成常態
面對“來勢洶洶”的12只新股,市場既緊張又期待。實際上,正是因為新股賺錢效應被各方廣泛認可,每一輪發行的新股總能吸引數以千億計的資金參與申購。由于新股的發行市盈率大大低于行業平均市盈率,市場資金一股腦涌去打新。統計顯示,第五批IPO公司擬募集資金總額達到42.8億元,較第四批27億元的規模有所上升。因此,市場再度承壓。
可是,現在,新股連續漲停已經構成了A股市場的一道獨特風景。
自6月份IPO重啟以來,低市盈率、低發行價和低中簽率這“三低”就成了新股最顯著的特點。今年已有44只新股完成了上市發行,這些新股無一例外地在上市首日出現了“秒停”走勢,在隨后的幾個交易日更是連續漲停,飛天誠信、長白山、天和防務、莎普愛思和聯明股份等多只個股甚至出現了連續10個以上漲停板的走勢。
眼下,人們心中已經形成了預期:新股必漲。今年剛剛開戶的新股民黃女士就覺得“打新”簡直是一種無風險高回報的投資,“打新股這種事就沒聽過誰虧的,關鍵還要看運氣好不好,打得中你就賺大了。”
有券商業人士表示:“新股被爆炒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定價,天和防務就是很好的例子。9月10日上市的天和防務連拉了13個一字漲停,13天時間從28.9元的開盤價飆升到108元。”
新股上市立馬被爆炒,連拉一字漲停,誘人的賺錢效應,成為吸引大量投資者參與打新股的最直接原因,但投資者心里也一直懸著一把劍,新股上市被爆炒會不會突然終止?該人士也表示,對大多數投資者而言,打新股是很值得的。而持續性方面,他認為:“熱度會慢慢降下來,但只要新股還能維持目前這種低定價,被市場追捧幾乎是一定的,關鍵還是看定價。”
新股發行真的對市場沒有影響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股指連續反彈的掩蓋下,其實每一批新股發行時,市場的資金面都會陷入“間歇性貧血”狀態,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回購市場利率狂飆。正因為如此,在每一次新股發行前,不少券商都會提示新股發行對市場造成的壓力。
ETF全線失血
“打新”對資本市場的影響體現在各個領域,甚至ETF基金也被認為受到了波及。
華泰柏瑞上證中小盤ETF7月22日便上演了這么一出:當標的指數上漲1.35%之時,上證中小ETF則大跌2.48%,單日表現落后指數3.83個百分點。
“兩者漲幅差超3.8個點還是不多見的。”有業內人士稱,“這樣的價差,正常會有套利資金介入,但從今日走勢判斷,顯然沒發生什么套利行為。”
“這可能跟新股申購有點關系。”有券商分析師指出,“畢竟現在‘打新是熱門,隨便一只新股都會凍結百億、甚至千億元資金,ETF市值又不能用作申購新股市值。行情低迷情況下,誰會選擇投資指數而不去‘打新呢。”
無獨有偶,當天還有多只基金二級市場價格未與指數漲跌同步,如上證龍頭ETF與指數也出現較大偏離,二級市場價格跌幅0.1%,而標的指數上證龍頭漲1.03%。
公開數據顯示,7月22日在二級市場有交易的 88只ETF基金中,成交金額上億的不到10只。由此可見,成交清淡的并非個例。
來自滬深交易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作為機構藍籌股投資風向標的六大ETF已全線失血,上證50ETF、華泰300ETF、上證180ETF、華夏 300ETF和深市嘉實300ETF和深100ETF等滬深兩市規模最大、成交最活躍的6只ETF最新份額均低于三季度末。六大ETF在不到半個月時間里合計被凈贖回約53.7億元。
毫無疑問,“打新”帶給市場的影響是負面的。一方面是加劇了股市的動蕩不安,不僅破壞了股市的穩定發展,而且也給投資者帶來了不必要的損失。另一方面是加劇了市場對新股發行的恐懼感,不利于新股發行的順利進行。因為在這種“打新”的籠罩下,一旦股市行情低迷,市場就會千夫所指地把矛頭指向新股發行。
也正是基于上述兩方面的負面影響,因此“打新”的存在也是有違管理層穩定市場初衷的。實際上,面對今年IPO的重啟,管理層非常重視新股發行的平穩順利進行,盡可能減少新股發行對大盤的沖擊。所以,今年證監會特意推出了100家新股發行計劃,確保每月新股的均衡發行。令管理層意想不到的是,這種“砸鍋賣鐵、空倉以待的情形”卻愈演愈烈。
制度僅是權宜之計
“從2006年以來一直都是這樣,一到‘打新的時點,回購利率就大幅飆升,等新股的賺錢效應一出來,這個沖擊會更明顯,這個從逆回購利率的走勢上就很容易就能看出來。”北京一位私募人士表示。
那么如何破解這種“砸鍋賣鐵、空倉以待的情形”呢?
全民“打新”的沖動,并非來自不能控制的神經活動,而是源于對“新股不敗”規律的理性把握。即以今年IPO二次重啟后首批登陸的10只新股為例,上市首日無一例外受到“秒停”的隆重禮遇,其后又會接連收獲若干個漲停的大禮包。其表現突出者飛天誠信更是股如其名,一口氣飆出12個漲停,一度登上“第一高價股”寶座。
無風險下有高收益,怎能不引得資金趨之若鶩?
值得關注的是,在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過程中,雖然政策導向有很多變動,有時候甚至發生了180度的逆轉,但除了極少數時期,這種“只聞新股笑”的狀況雷打不動。
近年來,為破除以往溢價發行“新股不敗”的弊端,推行了新股發行的詢價制度改革,但隨之出現了新股尤其是創業板股票高發行價、高市盈率、超高募集資金額的現象;為遏制“三高”,再度對發行市盈率進行窗口指導,但低價發行及其必然導致的低中簽率,又引發了“打新、炒新”的更高熱情,重回“新股不敗”軌道。
管理層對市場的呵護之情日月可鑒,其左右為難也有目共睹:為減少發新股對二級市場的沖擊,制定了市值申購的規則,卻將許多資金有限的中小投資者擋在門外;為彌補中簽率過低的缺陷,采取了幾只新股同日集中發行的做法,結果二級市場失血過多,大聲叫喚“受不了”。
按下葫蘆浮起瓢。如果不改變發審環節過強的行政性色彩,只在發行價格上做文章,這種單兵突進式的發行制度改革難免還是會陷入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