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信息》綜合報道
監管層對券商資產證券化(簡稱ABS)業務的“松綁”,與券商試水小貸資產證券化第一單的完美收官,均預示著券商舒展拳腳的創新空間更廣闊,ABS業務有看頭了。
募集50億元
隨著東方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旗下東證資管-阿里巴巴10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的成立,首個小貸資產證券化產品日前收官。而隨著相關政策的進一步明朗,信貸資產證券化有望迎來快速發展期。
資料顯示,東證資管-阿里巴巴1-10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是首單獲批的基于小額貸款的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產品。在該專項計劃中,東方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作為管理人,以設立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的方式募集資金,購買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籌)旗下小額貸款公司的小額貸款資產,同時,借助互聯網平臺,為淘寶、天貓等電子商務平臺上的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券商開始做這個項目不是為了賺錢,而且為了這種新模式的探索,資管項目做出來的并不多,所以還是在摸索當中,也是希望從一些小的項目著手,未來再慢慢做比較大的項目。“企業類信貸能否成為ABS業務的基礎資產比較值得關注,比如像小額貸款、融資租賃等,這類機構的證券化需求比較明顯。” 一家券商的ABS業務人士坦言,“這類資產和銀行信貸很相似,部分還具有足值的資產抵質押,而它們的證券化可操作性卻比信貸資產高。”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針對小額貸款證券化的過往案例或并不易被“復制”。
“阿里小貸的項目是無法復制的,它背后有互聯網、大數據作為信用審核技術支持,同時在監管、政策等方面也爭取到了比較大的寬松。”一家券商的ABS業務人士評價稱,“萬家的項目只能算是類證券化,因為它使用的工具是基金子公司的‘一對多(專項資管計劃),而并不是用于證券化業務的特定工具,在交易結構、載體定位和交易報價規則方面和ABS都有區別。”
此外,阿里小貸項目的不可復制性還在于其相對復雜的協調成本。據東方證券資產聯席總經理任莉透露,該項目在歷時一年的推進過程中,曾獲得銀行、保險、信托等不同機構的參與和支持。“推進過程中,保險公司、信托公司都高度參與了此次項目。”任莉表示。
仍處于推進階段
券商專項資管計劃簡稱資產證券化,是指特定資產組合或特定現金流為支持,發行可交易證券的一種融資形式,在國外發達資本市場已是企業慣用融資方法,然而在中國則是一波三折,發行進度和量能偏少,至今仍處于起步階段,甚至在今年5月份還被暫停申請。
直到9月26日,證監會就證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信息披露指引和盡職調查工作指引出臺三個文件,公開征求意見。三個征求意見稿的看點在于:監管大幅松綁,采用事后備案制,資產端采用負面清單制;融資端松綁,明確規定對投資者的計算不再采用透視核查方式。
監管層發出松綁券商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的征求意見后,券商資管從業人員一片叫好,東方證券很快跟進分析指出,取消事前行政審批、改為事后報備制,更有利于推進ABS業務市場化發展,對發行方、開展主體及投資者而言,都提出更高要求。
ABS一直被認為是券商最有創造力的業務方向,也是OTC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從2005年到2013年,券商ABS項目推出緩慢,只推出了13單。
“ABS是券商重要的創新業務,從最近監管層松綁ABS業務的政策,還擴展了兩融標的范圍,配合跟進券商增資擴股政策的種種跡象來看,監管機構是要求券商加快發展創新業務。”東興證券投行部一位負責人表示。顯然,此次證監會推出ABS新政,被認為給券商打開了新天地。
分析人士認為,盤活存量,未來業務空間十分巨大,假設5%的信貸資產實行證券化,將帶來5萬億元的業務規模。
事實上,和ABS業務相比,信貸資產證券化的腳步或已更快,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今年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資產支持證券規模已達1749.06億元,為滬深交易所發行規模的7.39倍;不過隨著新版資產證券化的開閘,這片坐擁萬億級存量資產的市場或將迎來進一步開發。
考驗券商各業務優勢
小貸資產證券化只是券商資產證券化可操作的一角,融資租賃受益權、BT 項目債權、兩融受益權等也是重要的基礎資產類別,并且總體規模均在萬億元級左右,規模十分可觀。
按方正證券分析師預估,我國貸款余額為78.72 萬億元,假如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模式能轉移其中5%的份額,對于證券公司的靜態收入彈性將接近40%(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券商的收入類似與債券承銷,按照1.5%計算,遠期收入彈性=78.72萬億元×5%×1.5%/證券行業2013年總收入1592億元=37.1%)。
而在長江證券最新的研報表示,一般資產證券化(不包括MBS 和信貸資產證券化)規模有望達到4萬億元至5萬億元,為券商貢獻30%左右的營業收入。
“我認為券商后續推行企業資產證券化,營收空間不會比做IPO項目差”,在財通資管一位內部人員看來,企業資產證券化是券商的優勢,這一塊市場是未來券商業績成長的主要動力。
申萬菱信基金內部人士表示,券商爭奪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市場,主要看券商投行部門與營業部門的配合能力。營業部數量分布廣泛,投行部人員也多,那么券商資產證券化業務渠道就多,因此可以通過對比營業部的數量和分布預估券商各自的資產證券化競爭力。
從當前的統計來看,銀河證券、華泰證券、廣發證券、海通證券營業部數量排名居前,并且均是投行實力較強的大券商,如果營業部配合投行部找項目,競爭力必然會增強。
一位太平洋證券內部人士認為,判斷券商各自的資產證券化競爭力還是重點關注券商投研能力,宏觀經濟研究、行業研究等方面尤其突出,在這樣的研究團隊指引下選擇可投資項目,能有效的增加對融資方的議價能力并降低投資風險。
依照這個說法,根據2014年半年報券商投行業務營業收入對照可以確定,中信證券、國信證券、廣發證券、海通證券和華泰證券很可能在未來把持券商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的半壁江山。
方正證券研報也認為,大券商由于其資源和客戶優勢,預計將占據較高的市場份額。目前證券公司一共發行了31單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其中在上市券商中,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廣發證券的市場份額較高,發行金額占整個市場份額分別為32%、12%和8%,這3家因為之前的項目積蓄了人才和經驗,后續競爭力不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