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偉+劉雪勇


摘 要:體能訓練的參與者應該事先進行優化設計,才能確保訓練目標的實現。體能訓練的程序是訓練實施的重要環節,也是優化設計的重要方面。體能訓練的程序設計按大小分為整體程序與局部程序。整體程序的優化是優化設計全面性的體現。局部程序的優化是優化設計針對性的體現。
關鍵詞:體能訓練;程序設計
中圖分類號:G808.31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5.008
程序即步驟與流程。所謂設計,就是“在正式做某項工作之前,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預先制定方法、圖樣等”[1]。這里面就涵蓋了兩個核心本質內容,第一,設計是計劃,是對事物的預先構想,是一種創新的思維活動。第二,設計的成果最終還要以視覺的形式表達出來,是一種圖面表現活動,也是一項藝術性的工作。因此,體能訓練程序設計,是指將體能訓練的各個環節進行組合,使之形成既有總體上的縱向連續,也有局部上的橫向聯結。這些組合是不是合理,將影響整個訓練活動的最終成效,所以,要提高體能訓練效果,就應該將這些環節進行盡可能優化組合。
一、訓練程序設計的優化原則
優化體能訓練程序設計的原則,就是優化程序設計時必須采取的依據,是優化的前提,是程序設計的基礎。這些原則主要有: 設計的目的性,依據的科學性,組合的有效性,流程的有序性。
1、設計的目的性
“設”就是假設、設想,是對各種可能進行假設,然后做出一種選擇。“計”就是算計、計劃,是對各種“假設”做出選擇后的進一步規劃。選擇也好,規劃也罷,都是出于一定的目的而發生的行為。目的性為設計提供方向,提供依據。沒有目的性,就不能稱之為設計,更不可能進行設計的優化。目的是設計的目標,是解決“為什么”的問題。體能訓練的目的就是發展與提高身體力,那么,一切體能訓練的計劃、方法、方式等方面的設計,都要著眼于這個基本目的。
2、依據的科學性
所謂科學性,就是符合事物內在的本質規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自然規律是客觀實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2]。基礎體能徒手訓練是以人為對象的訓練,所以訓練必須按照人本身的規律來辦事。人是自然界的產物,而且是自然界特殊的生物,人作為生物的一個種類,他有著很多共性,比如能說會跳等,但同時他又有很多個性,比如人的外形、性格等。所以,要優化訓練的設計,就是以人為本,就是既根據人的共性,又要根據人的個體差異性來設計訓練中一系列的方案。
3、組合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對目的性的不斷追求與接近,簡單地說,就是訓練設計的好不好,重要的一條就是按照這種設計去訓練,看其有沒有效果,有效果才能達到訓練的目的,否則只能是南轅北轍。唯物辯證法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3]。對于體能訓練的設計,同樣需要實踐來檢驗。在這里,有效性就是實踐檢驗的一個指標,是對訓練設計優化的不斷檢驗。設計出訓練計劃、方法等,使得訓練有效果,這就證明設計得到了優化,否則,需要進行計劃、方法的修正。不斷地修正,不斷地優化,才能最終達到目的。
4、流程的有序性
有序性原則是指,在設計體能訓練方案時,根據人體機能變化規律,在活動的形式、內容、力量等方面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操作。比如說,準備活動有序性主要包括:形式上采用“由靜到動”,體位上采用“由上到下”,內容上采用“由局部到全身”,力量上采用“由輕到重”。[4]準備活動可以分四個階段進行實施,一是原地靜止性牽拉練習,二是原地動態性伸展練習,三是行進間全身性組合練習,四是行進間適應性專項練習。在安排整個整理活動內容時,根據人體肌肉及內臟系統的變化規律,在整理活動的形式、內容、速度等方面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操作。具體來說,有序安排整理活動應注意這樣幾點:形式上采用“由動到靜”,內容上采用“由全身到局部”,力量上采用“由大到小”。按照有序性原則,基礎體能訓練課的整理活動一般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進行實施,一是慢跑放松,二是動態牽拉,三是推拿按摩。
5、內容的針對性
針對性原則是指,在身體肢體與內臟系統全面放松的基礎上,根據前面基礎練習的主要內容,安排針對性的整理活動。受訓者每次訓練均有側重點,一般每次訓練均是主要針對某種能力進行練習,不同形式的練習對肢體與內臟的影響程度也不相同,所以進行一些針對性的整理與放松將有益于消除疲勞,有利于訓練效果的提高。比如,對于力量訓練為主的課,在整理活動時,我們應突出肌肉的伸展與按摩,而且對重點練習的肌肉群也要重點操作;而對于耐力訓練為主的課,在整理活動時,我們應突出速度的遞減,重點放在全身性放松活動上。
二、整體程序的優化設計
整體程序也即徒手訓練活動的一個全面的整體的組織流程。主題程序是訓練優化的大局,是訓練優化的主線,該主線緊緊抓住為什么訓?訓什么?如何訓?把握好主題程序的設計,將使整個訓練活動更加系統化、科學化。徒手訓練活動按時間先后順序,大體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分別為訓練前的準備,訓練的具體實施,訓練后的恢復(圖2-1)。訓練的具體實施部分又分別包括準備活動、基本練習、整理活動先后三個環節。同時,在訓練中,還應適時監測身體機能的反應,并做出不斷修正,從而使訓練更加優化。另外,為使訓練計劃更加科學合理,必須要對身體機能進行評定,并把評定的結果作為制定訓練計劃重要依據,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5]
三、局部程序的優化設計
局部程序是對應整體程序而言的,指徒手訓練活動某個環節的組織流程。局部程序是訓練優化的細節,是訓練優化的具體。根據主題程序的設計,局部程序主要包括訓練前的準備,訓練中的實施,訓練后的恢復,訓練后的評估及訓練中的監測。
1、訓練前的準備程序優化設計
俗話說,“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于基礎體能徒手訓練,“預”就是做準備,定計劃。準備是方方面面的事,有些可以同步進行,有些則需有先有后,不能想到哪做到哪。概括起來,訓練前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思想準備、二是組織準備、三是計劃準備、四是物質準備[6](圖3-1)。不管是什么準備,它都是人的活動。在訓練活動中,一系列的準備工作,都是人參與的工作,所以,主導準備工作的施訓團隊是第一位的。在施訓團隊合理分工的基礎上,才能有步驟地制定計劃、選取訓練條件。為了使受訓者能更快適應訓練要求,一般在正式訓練前對受訓者進行動員與交流。endprint
2、訓練中的實施程序優化設計
訓練中的組織與實施,是訓練活動的主體,是對訓練準備的落實,是完成訓練目標中心環節。因此,對訓練中的組織與實施進行優化設計,將直接決定訓練活動的成敗。依據人體科學,體育業內通用的作法是按三段式進行訓練的具體實施,分別為準備活動、基本練習、整理活動[7]。在三段式的基礎上,根據基本練習的主要訓練內容,準備活動與整理活動應具有針對性。準備活動的一般流程為:靜態牽拉,動態伸展,行進間熱身,最后為專項適應練習。專項性適應練習,主要是根據基本練習的主要內容來設計。比如,以腿部力量訓練為主的基本練習前,一般可安排一些腿部的爆力性牽拉。另外,在專項性適應練習前,還可以插入集中注意力的趣味性練習。在基本練習的程序設計中,以強度變化進行的程序設計為:中—大—小;以素質特點進行的程序設計一般為:靈敏—速度—力量—耐力—柔韌,同時,為提高訓練效果可以穿插趣味性練習。在整理活動部分,一般的程序為:先慢跑、再按摩放松,而按摩放松的主要步驟主要有四個,分別是踩、按、摩、抖。
3、訓練后的恢復程序優化設計
訓練后的恢復是基礎體能訓練的必要延伸與有益補充,訓練后的恢復情況將直接影響下一次訓練乃至一個周期訓練的效果。目前,較為成熟而有效的恢復手段有四種,一是進行科學營養,二是運用推拿按摩,三是適時合理休息,四是擇機實施水療。這四種手段,相輔相承,目前還沒有相應的理論說,必須哪個在前,哪個在后。所以,訓練后的疲勞恢復,條件允許的話,一般可以多管齊下,這樣效果顯著。
4、訓練中的監測程序優化設計
在訓練實施過程中,對運動量進行監測,是提高訓練效率,防止過度訓練,減少訓練傷病,進行科學化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運動量是指作用于人體的各種外部物理“功”的總稱,常用運動強度、持續時間、練習密度來表達[8]。根據訓練課組織步驟,運動量的監測一般分三個環節,一是課前監測,二是課中監測,三是課后監測。課前監測簡單易行的方法有:施訓者觀察受訓者外部表征,并進行相關詢問;另外就是要求受訓者說出自我身體狀態的感覺。課前監測將使課中分組更加精細,使課中訓練內容的安排更加合理。課中監測簡單易行的方法有:施訓者觀察受訓者外部表征,并及時詢問;另外就是得用脈搏來監測運動量。課中的監測將使訓練的組織更加靈活科學,使訓練的質量更高。課后監測一般為自我感覺與醫學檢查,課后監測將為下一次訓練課的安排提供依據,避免使受訓者過度疲勞。
5、訓練后的評估程序優化設計
徒手訓練是為達到提高基礎體能目的的訓練,是為發展身體各項身體基本素質的訓練。很顯然,訓練的效果好不好,就看訓練后達標程度。“標”就是“標志、標準”。既然體能訓練是圍繞提高身體素質為主要目的活動,所以,目前對訓練后的評估一般都是從身體素質的指標去衡量。評估的方面主要包括五大身體基本素質,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因為身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諸多研究也表明,各項身體素質是全面的統一的。尤其是基礎體能,它是基礎性體能,更應全面發展,才能為特種體能打好基礎。可見,訓練后的評估體系也是全面的系統的,每種素質都要進行評估,才能為訓練的優化設計更好地提供參考依據,才能使訓練前的準備與訓練的實施不斷得到修正,不斷得到優化。
四、結束語
體能訓練是人對人的訓練,再加之不是“一加一等于幾”的問題,而是“一加X等于Y”的問題,“X”是訓練中內外各種因素的集合,“Y”是相對于“X”的結果。所以,要使結果得到優化,必須要對訓練過程中各種因素進行優化。在訓練活動中,程序設計是一條主線,直接影響到訓練結果的優劣。為此,體能訓練應在遵循一定的原則下,設計出合理訓練流程,從而確保整個訓練的活動的優化。
參考文獻:
[1] 王受之. 世界設計的歷史及其現狀[J].北京:裝飾,1998
(3):38-40.
[2]、[3]列寧專題文集,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4] 林建棣,包瀛春.軍事體育[M].北京:國防工業出
版社,2012.
[5] 田麥久.論運動訓練計劃[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
出版社,1999.
[6] 彭雄輝,王童.軍事體育理論與實踐教程[M].北京:
現代教育出版社,2012.
[7] 鐘振新.大學體育教程[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8] 范運祥,荊光輝.體育運動負荷控制與測評[M].長
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體育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