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龍
中圖分類號:D4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4)06-000-01
摘 要 近年來,建設職工“小家”活動已成為工會落實各項工作任務的載體和評價衡量工人工作的重要標準,如何開展公會職工“小家”的建設活動,以推動工會工作蓬勃發展,促進企業三個文明建設,是我們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 工人階級 工會 小家建設
工會建小家工作要從實際出發,體現了職工的意愿,這并不單純是一個工作方法的問題,體現了工會能否一切工作從職工出發,以職工的利益為出發點。開展建設職工之家和職工小家的活動,是推動工會把工作重點放在基層,增強基層工會的活力、提高工會工作總體水平的有效形式。
我們在建小家工作中堅持群眾路線的觀點,就體現在建小家的工作實踐,要從實際出發。在車間工會開展建小家活動,縮短了職工與工會的距離,為車間工會組織與職工的聯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車間工會在開展建小家活動中,要把發動和組織職工群眾建小家,作為衡量工作深度和廣度的一個尺度。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廣大職工群眾關心、過問并積極參加到建小家活動中來的時候,只有職工群眾在建小家活動中發揮了主體作用的時候,建設的“職工小家”才能體現出群眾組織的本質特征,真正成為職工信賴的基層工會組織。
在建小家活動中從實際出發,體現職工的意愿,必須善于堅持從職工群眾的實際情況出發引導職工群眾一同建家的原則。建家的實施細則,既要照顧到職工群眾的現實情況和共同要求,還要針對不同工種職工的特殊情況,重視和尊重他們的愿望、要求和愛好,以及實際操作性,取得職工的擁護和支持;在建小家的內容和方法上,要注意克服一般化、一刀切、大轟大嗡、圖形式、走過場的形式主義做法,堅持面向群眾,堅持創新,堅持實事求是,扎扎實實地做好建小家的各項基礎工作。
一、目的明確,行動落實,活動開展有計劃,有組織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質的不斷完善,能源企業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做好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其思想覺悟,成為了企業工會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干部和職工對“企業小家”的不完善,我們要在以工會小組為單位開展建“小家”活動中增強職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進職工之間的理解,提高企業工會組織的感召力和內聚力的有效途徑。工會小家活動的開展基于保證企業各項經濟工作的有效運轉,實現企業管理人性化,突出人情味。做到在思想統一的基礎上,突出特色,落實行動。機制,做到工作有組織、有領導,活動有計劃、有安排。
二、業務為本,技術創新,活動開展有重心、有主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職工群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家”是建在各崗位工種的班組上的,必須堅持小家活動以業務為中心,狠抓技術創新。充分的調動和發揮職工們的積極性、創造性,針對企業在生產、經營、技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組織職工開展降成本增效益、小改小革、技術攻關、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群安協管競賽、文明職工競賽、合理化建議、技術練兵比武、讀書自學等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
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活動安排有重點,有特色
做好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黨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適應新時期工會工作的指導方向,把企業的小家建設成為主人之家,發展之家,就需要我們堅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方針,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強化職工的主人翁精神,不斷提高工會工作的整體水平,在企業改革發展的同時發揮工會組織的最大作用。
(一)有效開展政治學習,不搞形式主義和突擊主義,圍繞工作開展政治理論和時政學習,增強政治敏感性和鑒別力,融時政學習于日常工作交流之中。
(二)抓人才建設,促崗位自學成才。請有檢驗老師傅們對業務知識和實際操作進行指導,逐步提高職工的工作技能和日常事務快速處理能力。
(三)倡導“互助”精神,即學習上互幫互進,工作上互商互學,生活上互知互諒,培育小組間一種和諧的關系和合作求進的精神。關心有困難的職工,如實向工會反映情況,使困難員工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或補助,使他能感受到組織的關懷和溫暖。
(四)經常與“小家”成員談心,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杯熱茶,對員工生日或有其他喜慶事情送上禮品表示祝賀;遇到職工生病或碰到其他困難時,小組在及時了解情況的基礎上進行慰問或以其他形式表達“小家”成員的關心之情。把關心員工生活真正關心到細處,關心到實處,使小組充滿“家”的溫馨。
(五)組織戶外文化娛樂活動,舒緩日常工作壓力;鼓勵小組成員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保證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
總之,工會這個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群眾組織,決定了工會在建小家活動中必須遵循群眾路線的原則,在建小家實踐中密切聯系廣大職工群眾,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觀點,運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職工群眾才能切實地感受到工會是自己的組織,工會才有可能發揮它的作用。工會工作如果偏離了群眾路線,工會組織就會脫離群眾,工會工作就不可能得到群眾的支持,工作就不可能獲得預期的成果,甚至會遭受挫折和失敗。
現代企業文化·理論版201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