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都市美學,其研究的不是都市中的美學問題,而是立足都市,以都市的眼光和出發點來研究美學問題。當下,中國正在為全面建設現代化的小康社會而奮斗。在這個背景下,處于西部現代化建設前沿的大都市成都,與之相適應的美學形態和研究這種美學形態的學科,必然應該是嶄新的,并且與社會實踐密切相連的都市美學。因為在中國,現代化小康社會的美學形態與都市文化是密切相關的。由于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也是經濟由農業占主要地位逐漸向工業占主要地位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導致民眾的居住生活狀態快速從村落化轉向都市化,所以,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現代化小康社會與都市化有著不解之緣。都市社會的美學形態和審美文化屬于都市文化之一種。都市美學的應運而生即與建設都市文化、打造都市精神聯系在一起。
就都市美學與地域審美觀看,成都市主要體現出自信樂觀、熙融和諧、張弛有道、精銳卓越等城市精神。
一、成都城市精神具體體現
城市精神是一種源于歷史、基于現實、緊跟時代、引領發展和獨具特質的城市核心理念,它滲透和體現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
城市精神同時也是城市歷史文化的結晶。城市在歷史演進過程中所積淀的城市精神、所突顯的城市職能和所形成的歷史地位對城市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歷史慣性作用、導向作用、凝聚作用和驅動作用。
作為五方雜居的西部大都市,成都是中國西部現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代表。在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成都的城市精神應該與成都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相適應,應該對我國西部的現代文化的建設起表率和引導的作用,那么,什么是成都的城市精神呢?成都是國內最早提出城市精神概念的城市之一,進入2l世紀以來,成都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一直尋求著復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構建起新的成都城市精神。城市精神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整體形象,是法制觀、公德觀、民俗觀、審美觀等多個環節的綜合呈現。當代成都城市精神應是富有成都特色的、與時俱進的、多元化的。概而言之,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自信樂觀
成都歷史悠久,政治、經濟、文化都具有鮮明地域特色,這賦予了成都人自古以來面對外部世界充分的自信。人物風景寬容大度。
在古代,成都受“蜀道之難”的制約,與全國其他省區的交通不便,有顯得封閉的一面;但實際上,成都從來都歡迎來自蜀地之外的優秀人物,如李冰、文翁、劉備、孔明、杜甫、范成大、陸游等,并寬厚地對待他們;至于國家有難或國家需要的時候,成都則一直是中央政權和其他省區遷移或避難官民的可靠后方。在經濟文化教育最為開放的漢唐宋元等朝代,成都還敞丌胸懷接納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與商人;改革開放以來,成都更是敞開胸懷笑迎八面來客。今天,不斷完善的交通和通訊條件為成都擁抱外部世界奠定了前人難以想象的優越條件。
(二)熙融和諧
在中國的特大中心城市里,成都對來自中小城鎮和落后地區地區以及異國他鄉的外來人口最為寬徉。作為中國最典撐J的移民城市,她胸懷大度,絕小排外和自以為是,外地人在成都居家生活、求學創業,能夠很快融入這個城市的方方面向。成都沒有許多大都市常見的高高在上、自以為是和對外地人的頤指氣使,這與成都的氣候、物產,以及歷史形成的人口結構等有關。這是成都相當優秀和可愛的一種氣度。
在成都,婦女歷來比較受到尊重。今天的成都,則可以說是最適合婦女生活與創業的城市,正是因為如此,再加上歷史形成的人口結構、氣候、物產、水土等因素,成都女性小儀靚麗,而且大方、熱情,在尊重女性這一點上,成都是中國最具紳士風度的城市。
開放中的成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有著多元的文化,有著高速的經濟發展,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海外的、國內其他城市的注意,已逐步發展為一個新型的移民城市,這也給成都這庵古老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個地方、各個國家帶來的異質文化,也不斷滲透進成都的本土文化之中。在引進人才方面,成都具有海納百川的胸襟,招賢納士,廣進各路人才。而且,在不排斥外來文化,吸收外來文化時,成都也不斷去蕪存菁,將外來文化逐步融合到本土文化之中,使之形成獨具特點的新成都文化。
(三)張弛有道
社會生活領域不同,人們對生活運行的速度與節奏的要求與感受也迥然不同。當今的現代化建設所追求的是社會全方位的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這就決定了成都這樣一個上千萬人口的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必須在治市理念上運用和體現張弛之道。在城市的精神氣質和人文風貌上允許有張有弛,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領域與行業在要求、指導、管理上滿足其或緊張、快節奏、高效率,或舒緩閑適、節奏自主、不追求眼前功利的不同要求。這樣,緩急有度。張弛有道就成了包含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成都市的城市個性和精神文化魅力與優勢。這是國內其他城市都無可比擬的。
(四)精銳卓越
作為兩部區域經濟中心和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是精銳卓越的,各個方面都人才輩出,歷史上的經濟文化水半常常名列全國前茅,特別是學術和文化藝術根基深厚。同時,一摩城市的發展應是立體的、全面的,在抓物質硬什建設的同時,也要提升文化素養。城市市民素質是衡量城市現代化水平的重要軟指標,城市對外的形象其實就是每個城市個體形象的綜合反映。成都市民要做“可愛的成都人”。這就需要加強科學教育,加強文化氛圍潛移默化的熏陶,多層嘶地來建構成都市民素養。
二、 都市美學在塑造成都城市精神方面的作用
成都的城市精神是抽象的、概括的,但顰造成都城市精神的過程是具體的、實踐的,都市美學在這一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都市美學為成都城市精神的塑造提供了理論基拙。都市美學是現代化小康社會背景下孕育而成的現代美學形態,有著自己的美學規律和審美理想。馬克思曾經說過,“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那么塑造當代成都城市精神必須要符合都市美學條件下的美的規律。
都市美學的物質經濟基礎是以城市化為核心的都市小康社會條件下的市場經濟,講究公平原則,進行等價交換,而等價交換的前提在于物主對自己的所有物擁有充分的支配權,由此人的主體性受到了高度重視。因此在都市美學的理念中,就需要重視都市構成的主體——人,重視他們的內在需求。一方面,在物質文明得到提高的情況下,民眾對于精神產品的需求景也Lt益增強,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民眾不再滿足往昔封閉環境中被動地接受精神產品的方式,更多地要求體現主體性,要求主動地去吸納和抉擇。另一方面,都市美學形態下的精神產品的生產不再是由國家全權負責,能否生存、發展必須要經受市場的考驗,取決于民眾的接納與否。小康社會中的民眾憑借經濟之力而小斷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處于變化發展之中,這也決定了精神產品的創造也必須隨之改變,與時俱進。因此,新時期的都市美學高度倡導“以人為本”來作為創造精神文明的美學標準。都市美學體現出的內在本質是泛主流性和大眾性。
都市美學泛主流性和大眾性的內在本質。也正是齷造新的成都城市精神所需遵循的"美的規律",只有符合時代美學發展下的客觀規律,這樣的城市精神才能為民眾普遍認同。因此,在確定成都城市精神的涉及角度和具體內涵時,要兼顧關涉的民眾對象的許及面。我們要營造的是城市精神,是由城市中每個市民價值觀念、工作方式、生活態度、精神風貌、思想道德、文明意識等等的綜合反映凝練而出的城市精神。這就是塑造成都城市精神過程中大眾性的集中體現。
城市精神,是民眾的需要,是在民眾中間生長起來的,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精神,民眾必然是塑造城市精神的主體。城市精神是在實踐中生長、發展的,其實踐的主體是民眾,客體是成都城市精神,主、客體之間是互為影響、互為促進的,民眾素養的高低決定著城市精神實現的水平,而由此形成的城市精神反過來又會指導、促進民眾素養的提升,從而形成良性循環,不斷推動成都城市精神的塑造。
都市是一個開放的空問,各種不同的經濟樣式、意識形態在這個空問中共同存現、互相撞擊。都市美學所面對的客體是富于多樣性的,有時甚至互相之間是矛盾、抵觸的,如何進行美學評判,這就需要一個標準,一個能符合都市中絕大多數人審美尺度的一個標準。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硬性規定“千人一面”是不科學的,這時就要歸并共性,將眾人觀點的相通之處進行融合。作為一個西部大都市,成都每天都接觸著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和思想觀念,頻繁更迭的新現狀,要求著包容性的城市精神,按都市美學的審美標準來融合外來多樣因素,增強適應性,使成都的城市精神內涵更趨豐富,處于不斷更新中。
都市是一個匿名的空間,雖然公共區域的擴大化作為城市的象征之一,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提供了可能,但是,人處于“看”與“被看”之間,都市的激烈競爭,使民眾在交往過程中彼此掩蓋了本性,始終提防著他人。都市中的民眾居住在相對集中的城鎮中。人口密度較高,但往往是同住一幢居民樓,一墻之隔不知姓甚名誰,在開放的都市中形成一個個密集而又匿名的單位。私人區域和公共區域是在現代都市中并存,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是極為重要的。
人總是社會中的人。私人區域和公共區域總有著相交的部分。在塑造成都城市精神時,需要注重這相交的部分,提倡團體協作精神,努力消減匿名性,將民眾融入到公共活動中。另外,在努力消彌人與人之問匿名性的同時,城市政府機構也應增強公開度、透明度,以此來減輕市民個體與政府之間的隔閡,使市民能更全面、更徹底地融人社會,更深人地塑造成都城市精神。
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多的是強調了人的主體性,尊重人的主體自由性,重視交換的公平性,而忽視了理想性的教育。崇尚理想性的審美教育恰能彌補市場經濟時代過分偏重個體性的偏頗,提高人的整體素質,這也能使審美教育成為都市美學形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所需要塑造的成都城市精神的根本內容也是真、善、美的集中顯現。在體現客觀發展規律和民眾需求的同時,塑造何種城市精神,如何塑造,塑造到何種程度,這都與實踐主體密切相關,因此作為城市精神塑造主體的民眾的綜合素養是城市精神能否實踐的關鍵。而都市美學所強調的審美教育,正是為成都城市精神的塑造提供了保證。這里說的審美教育,是指健全人的人格,塑造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人的教育,通過審美教育來綜合培養和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引導人們自覺地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成都城市精神。
而在都市文化條件下,實現審美教育的途徑,主要有三條:即大眾媒介的審美教育、學校的審美教育和社會活動的審美教育。首先,是大眾傳媒的審美教育。大眾傳媒作為當代的主流信息傳播載體,其作用不應只局限于僅僅是傳達信息,還要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傳播先進文化,高揚時代精神,引導民眾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
總之,成都城市精神是社會發展的需求,是都市美學的現實實踐,理論與實踐相聯系,互為裨益,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新世紀,在全新的美學形態引導下,在新的城市精神的塑造中,成都必將展翅高飛,獲得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贏。
作者簡介:李天道,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四川省美學學會秘書長,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轉載自《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