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楓



在今年中國嘉德春拍中,書畫板塊里有一個“錢塘黃氏四代存珍”私人專場格外引人關注。不只是因為該專場匯聚了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等名家的精品力作,更重要的是這批藏畫都來源于錢塘望族“黃氏”。
黃氏家族的曾祖黃質文,是左宗棠的幕僚,曾任浙江書局司事,與俞樾、譚獻、沈景修等名人都是好友,家中有不少名家書畫收藏。祖父黃世煒,拜在魯迅六世祖周韞山門下,頗有名望。第三代黃啟壎,酷愛京劇,民國時曾經擔任交通銀行人事室主任。而最有說頭的要數第四代黃金懋,他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受家庭熏陶很小就喜愛余派老生和梅派青衣,并擅長拉京胡。上世紀50年代初,黃金懋遷居香港,成為名伶孟小冬的入室弟子。1984年,黃金懋和夫人毛芷永在美國舊金山與當地票友發起成立了“梅蘭芳藝術研究會”,這是當時海外惟一的京劇流派組織。黃金懋還寫得一手好書法,與北京、上海很多書畫家都有交往,收藏了很多程十發、董壽平、黃君璧等名家饋贈的作品。
一門三代的翰墨遺存,既有畫家的奉贈,也有黃氏歷代所藏名作。在很講究“文脈”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這樣一個家族的收藏品來源正、傳承明,彰顯著名門望族的大氣和底蘊,怎能不讓藏家趨之若鶩?
這只是冰山一角。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名家私藏專場紛紛在各大拍賣公司亮相,廣受熱捧,差不多近半數都達到了100%的成交率。2012年,北京匡時推出的“過云樓”藏古籍善本專場最終以2.16億元的總成交額圓滿收官,轟動一時。“過云樓”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書樓,有“江南收藏甲天下,過云樓收藏甲江南”之稱,經過六代人150年的傳承,除了大量名貴書畫外,還富藏了宋元古槧、精寫舊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譜800余種。2014年,“過云樓”的名字再次出現于拍場,北京保利春拍推出的“吳門清韻——過云樓藏金箋扇面”專場中,12件拍品共成交3222萬元。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收藏的傳統,無論是皇室貴胄、富商巨賈還是文人雅士,從大門類的書畫、瓷器、玉器到小品類的折扇、硯臺等,經過他們的把玩和賞鑒后,其藝術價值中更增添了一份人文情懷。翁同龢、張學良、吳昌碩、任伯年、仇焱之、胡惠春、季羨林……這些當年叱咤風云、名動四方的大人物,或者家世顯赫而遺存頗豐,或者其本身就是丹青巨匠,或者就是業界鼎鼎有名的收藏大家,他們的“名人效應”正是藏家最為看重的,他們的底蘊、學識、品位和眼光是值得信賴的。在如今的拍賣場上,以他們為主角的專場都在近幾年先后叫響,其人、其事、其物,風采絲毫不遜色于當年。
而在拍賣市場上最被傳為佳話的名人私藏專場則非王世襄莫屬了。早在2003年,中國嘉德便推出了“儷松居長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國藝術品”專場,當時競投激烈的場面至今讓人難以忘懷。出現在該專場上的古琴、銅爐、佛像、家具、竹木雕刻、匏器等,皆為王世襄、袁荃猷夫婦傾半生精力孜孜以求、精心選擇的文物精品,最終,143件拍品悉數成交,成交額突破了6300萬元。10年后的2013年,中國嘉德再次推出了“王世襄先生藏古籍文獻”和“王世襄先生藏工藝品”專場,依然轟動如初,最終總成交價達到了5500萬元。而在這之前,2011年,北京匡時還推出過“錦灰吉金—王世襄藏銅爐專場”,20件拍品同樣100%成交,成交額達到了9844萬元。
之所以這些名家私藏專場有著巨大的市場號召力,一是與這些藏品背后的家族、身世和文化底蘊有關,二是流傳有序的傳承特征,同時,這些物品本身就附加了太多的故事和情感。比如在王世襄專場上出現的一件明末清初黃花梨琴案,原本是一張畫案,也是王世襄收藏的第一件明式家具,這是他為了方便其夫人袁荃猷向管平湖學琴,才將這張畫案創新性地改造成了琴桌。不僅如此,這張琴桌陪伴了王氏夫婦一生,數張名琴都曾在此案上進行演奏。
類似的故事在太多器物和太多名人身上都能找到影子。與這樣的藏品相交,我們不禁感懷,這些當年的豪門世家、風云人物、文化名流其實離我們并沒有看上去那么遙遠,看著曾經屬于他們的那些長物,感受著附著其上的某種專屬的特質,我們似乎更能體會到收藏和傳承的魅力,也無形中多了一份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