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琴
在新課程理念的沖擊下,情景教學、人文滲透成了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程序。為了讓課堂教學精彩、漂亮、引人入勝,教師們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冥思苦想”地創設情境,并且讓人文關懷、德育滲透生硬、矯情地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始終。于是不少老師把整堂課排得滿滿的,非得等到下課鈴聲響起,才將課堂作業匆匆布置。于是,課間活動成了學生的作業課,午后活動也成了學生的作業課。所謂的“課堂作業”根本不能在本堂課內完成,而應稱之為“課后作業”、“課外作業”。過量的課外作業已嚴重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不僅影響他們的睡眠和視力,還相應地減少了運動的時間。過量的課外作業,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扼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不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在這些嚴峻的事實面前,課堂作業面臨的沖擊越來越大。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課堂作業的當堂完成與反饋,是“讓教學更有效”的重要途徑。在追求“有效課堂”的今天,“語文課堂作業隨堂化”勢在必行。
課堂作業“隨堂化”,就是老師每節課留足10到1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完成《語文課堂作業本》和《生字抄寫本》等中的作業。當然這10到15分鐘課堂作業時間,可以集中使用,也可以分散使用。同時課堂作業“隨堂化”,不應簡單理解為將這兩本作業分割在幾個課時進行完成的動作。課堂作業“隨堂化”應該是把作業本中的練習適時、適量的與課堂教學科學融合,隨著每一課時不同的學習任務,把練習分化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完成,以達到課堂作業課堂完成,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一、 課前研讀,確定當堂訓練知識點
在每一單元教學前,教師必須研讀單元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尋求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措施,梳理課后問題中蘊含的知識點。精講多練,當堂鞏固。教學中應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師應盡量節余出時間讓學生當堂練習。
課堂作業往往是對文本重點、難點知識的復習和運用,一般都是文本中比較有價值的語言訓練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重點解讀的。教師應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用什么樣的形式來訓練和掌握,在什么時間出現都要精心設計好。
一篇課文,可以設計練習的內容是很多的。從語文訓練的角度講,可以是詞語的積累、句子的練習、段落的學習乃至謀篇布局的特點;從教學的環節上說,在初讀、研讀、鞏固、拓展階段都可有相應的練習;從練習的形式上設計,可以是抄寫積累、用詞說話、角色朗讀、句式仿寫、段落表達等。
教師只有對本單元、本課的知識點了如指掌,篩選出核心的練習內容,自己先提前實踐,尋求解答的最佳路徑,才能成竹在胸,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放矢,及時解決作業本中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實效。
二、 形式多樣,激發學習興趣
多數學生完成作業的狀態都是被動的,教師應幫助學生從被動作業向主動作業轉化。教師可以采用各種切實有效的手段,把作業設計得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設計的作業應就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在增強目的性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說、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充分發揮他們好奇心重、愛動手、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互相貫穿,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參與學習。設計練習要有規劃和目標,并以此構建練習的內容和形式,做到練有目標,方向明確,有所側重,體現學科的特點,凸顯學習任務。通過練習,讓學生的聽、說、讀、寫諸方面得到充分的歷練,學會梳理思路,掌握方法,豐富積累,樂于表達,提高對語言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逐步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發揮他們作業的主動性、積極性,逐步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關注學生的作業差異,盡量減少大班內作業速度兩極分化的現象,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通過改變作業的組織形式和呈現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效地學習。
例如:在教學《云房子》一課時,讓學生演一演小鳥們是如何做客的,都是怎么說的,畫一畫小鳥們都造了哪些云房子,并用一句話來說一說。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他們非常高興,樂于完成。
我們的語文作業設計應該是頗具匠心的。應給學生布置一些花時少、設計精、形式活的作業,應努力根據學生不同知識水平和作業能力來布置作業。只有這樣,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作業新穎、富有情趣,使學生樂于完成,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得到扎扎實實的訓練和提高。
三、 設計訓練層次,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實踐能力都可能有所不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差異,設計形式多樣的,有層次、有梯度的作業,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
這是我們一年級學生在學習了聲母“zi ci si”后老師布置的一份語文作業:
(1)認讀拼音zi、ci、si,學會整體認讀音節的的四聲;
(2)會拼讀聲母“z、c、s”與單韻母組成的音節,認讀詞語;
(3)看課本P21頁的插圖說話,用上詞語“干干凈凈”或“一塵不染”(選做題);
(4)在家中學會掃地。
針對不同的學生,語文老師進行了分層布置: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他只要完成(1)、(2)兩題即可,其目的是掌握最基本的知識,能認讀這些新學的聲母,能拼讀書本上的音節就可以了。對于那些學有余力的同學,就有了拓展,讓他們再跳一跳,去取得更大的成果。在這份作業中也不缺乏人文教育。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掃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甚至比認讀“b p m f”還難。那么老師結合學習“s”這一聲母,讓學生通過實踐來拓展性地學習聲母“s”和復韻母“ao”。這樣的作業設計讓學生在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作業中都有所收獲,從而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小學語文課堂作業隨堂化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地調整、不斷地反思、不斷的總結。實踐證明課堂作業的當堂完成與反饋,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顯著。只要我們做到了這點,就能在不增加師生負擔的情況下,挖掘課堂教學的潛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能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把課余時間真正還給學生們,讓學生個性發展和身心健康,真正使素質教育得到很好實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