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秋生
溫暖人心的“不體面”
□ 程秋生
最近,有媒體圖文并茂地報道了一些不太“體面”的縣委大院:湖南臨澧縣委大院從新中國成立至今,一直都是幾棟破舊的紅磚瓦片房;河北靈壽修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縣委大院,淹沒在城里漂亮的學校、寬闊的廣場和高大的樓房中間,依然是紅瓦白墻的低矮平房;在河南盧縣,服役近60年的土坯房,仍然是縣委領導和各部門的“蝸居”之地,而最高的房子也只有兩層半。對于如此簡陋、酷似“寒舍”的縣委大院,盡管其貌不揚,外表并不體面,但好評如潮,獲得眾多民眾的點贊。
不過,與此相反,也有些地方政府,大興土木,大肆圈地,大造機關大院,有的高樓林立,氣勢不凡;有的建筑考究,堪稱宮殿;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的黨政機關大樓,內部裝修、硬件設施竟與五星級賓館媲美。如此這般的機關大院,看似豪華、氣派、風光,其實離平民百姓的距離越來越遠。在地方經濟和百姓生活并不富裕的當今,有些干部兩眼緊盯著左鄰右舍機關大院在造新房,于是也急于選新址、建新樓,且造價要高,式樣要新,氣派要大。如此盲目攀比和浪費錢財,與人民公仆的職責格格不入,更與共產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毫不相融。
其實,那些不太體面的縣委大院的官員們,更懂得“好鋼用在刀刃上”的道理。讓我們辯證地看待辦公場所的體面與不體面,把資金用在為民眾多修一條路,多造一座橋,多通一個村的電,多建一所學校,多設一家診所上吧!
(本欄編輯 韋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