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伯翱
廖公請我吃烤鴨
□萬伯翱
1964年春節,我下放河南當知青一年半了。我這個剛入團不久的共青團員,到了農場就和農工們一樣埋頭苦干。當時負責港澳臺和華僑工作的廖承志伯伯,向他常接觸的周恩來總理報告了此事。正巧1963年受中央委托給當年的首都大學生、出國留學生和高中生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做報告的周總理,特別表揚了主持會議的我父親萬里送子下鄉這件事。不久,《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河南日報》等主流媒體的記者都紛紛到農場和我“同吃同住同勞動”并采訪了我,這些媒體的著力宣傳,使我成了全國上山下鄉的“知青先進典型人物”了。
我下鄉的第一年春節,父母復信說:“雖然我們都想看到經過艱苦勞動鍛煉的你,但你下去才半年就回家不好,容易動搖。應像堅守交通崗位的警察同志,堅守煉鋼高爐的工人同志,像保衛祖國荒島高原的偉大戰士一樣,在自己崗位上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才真正有意義!”閱過父親的親筆信后,我決心在農村過第一個春節,和留守職工一起聯歡,慰問軍烈屬,為貧下中農寫春聯等。不久“文革”開始,大批知青和老干部下鄉,因此我在這塊黃土地上干了整整十個春秋的農活,直到1972年父親“第一次解放”,我被全場職工一致推薦到河南大學(開封)當了省首批“工農兵大學生”。
1964年2月份又該過春節了,也就是說一年半后我才回到北京過大年。除了我父母不斷給我寫信、寄書寄報外,就是廖家最關心我這個遠方孤獨而又艱苦勞動的知青了。廖家年高的奶奶何香凝專門給我畫過一張挺拔向上的墨梅。廖家全家都給我寫過信鼓勵我。廖暉(當時叫廖愷孫)從他上學的“哈軍工”給我寄了全套的莎士比亞戲劇選等古典名著,廖家七八個孩子先后發信給我。廖伯伯就在他夫人寫給我的信上幽默地寫上幾句。廖夫人經普椿阿姨給我郵寄過塑料雨衣和鬧鐘等日用品。因為全生產隊幾乎都沒人有手表,知青宿舍又住得遠,廚房老槐樹上半截鐵軌的“鐘”不夠洪亮,熟睡的我們時常聽不見。我們只能看著日出日落而作息,陰天無太陽可參照就會誤工。因此廖家送的小鬧鐘成了全宿舍的寶貝,有時下地我們也提上它呢!
這次返京探親,大家把我當“知青勞模”對待了。當時何奶奶是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還是中國美協主席。那年何老奶奶已86歲了,不便出行,國家照顧她老人家,節假日到她家放一場小電影。這年春節我有幸在她家客廳觀看了中日青年聯歡的紀錄片,有老奶奶給中日的孩子們作畫聯歡和中日友好協會招待兩國學生們吃烤鴨的鏡頭。我不由口水直咽,還在黑暗中冒出一句:“我還沒有吃過一次烤鴨呢!”說者無意,前排的廖伯伯卻很在意并詼諧地問了一句:“真的嗎?萬老大沒吃過烤鴨呀!”
這年的初三,廖家的女兒汀汀小妹打電話給我:“今晚爸媽在前門外全聚德烤鴨店請你吃烤鴨!”“真的嗎?請我?”我高興壞了。我和弟弟仲翔騎車趕到前門全聚德烤鴨店。廖伯伯夫婦和七八個孩子全都到了,廖伯伯和經阿姨還專門從家里帶來一瓶在阿爾及利亞訪問時帶回的紅葡萄酒。廖伯伯親自為我夾菜把盞,我發現他的襯衣袖口是縫補過的,這在當時從上到下都是如此清廉作風呀!經阿姨為我示范展開烤鴨所用的小面餅,配好鴨肉、黃瓜條,廖伯伯還加上一句:“山東人離不開大蔥,給萬老大多加點!”這一桌家宴十多個人其樂融融,我不但第一次吃到了烤鴨,也第一次賞到了外國葡萄酒。宴會后,經阿姨從小提包里拿出50元人民幣去結了賬。我回到農場和場黨委路書記談起這次歡宴時,這位經過抗日戰爭的老干部也感慨地說:“中央首長多關心你們青年接班人,好好干吧!”不過,他夫人張姨說:“我可不舍得花50元請你吃烤鴨呀!”我們都笑起來。
以后我不知吃過多少次烤鴨,但我卻忘不了上世紀60年代第一次吃烤鴨的情景。人們對生活中的“第一次”常常是記憶猶新。廖伯伯對我的教育,他的寬容大度、詼諧幽默和禮賢下士,讓我難以忘懷,老一輩革命家的風范永遠銘記在我們后輩人心中。
(編輯 鄭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