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附中 陳德良
(編輯 孫素成)
看到“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程開甲榮獲201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消息,我的腦海中立刻泛起了2011年到程老府上拜訪的情景,并從電腦中調出那天在程老家中拍攝的數十張照片再次瀏覽。
那是2011年4月23日,我專程從上海趕往北京參加由我校校友會北京分會組織的交大附中校友參與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活動。下午活動結束,在我校1958屆校友周新嵩陪同下,我前往程老府邸拜望程老。
周新嵩校友1964年從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畢業后,就分配到由程老領導的核試驗基地研究所工作。幾十年來,他們上下級關系特別好。近幾年來,每到春節他都會與老戰友相約一起去給老首長拜年。
周新嵩一直想為母校做點事情。2010年,我去北京參加在京校友聯誼活動時,老周對我說,他想請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科學家為母校題詞。我表示,此事若做成了,對學校教育工作是極大的支持,意義深遠。當時我不知道老周要請的人是他的老首長——“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程開甲院士。
2011年元月,我收到從北京寄來的郵件,小心拆開,發現里面有兩張程開甲題字的宣紙,其一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高境校園 人才搖籃。”另一張是為我校創辦不久的初中題寫的:“夢想起飛的地方——為上海民辦浦東交中初級中學題。”我喜出望外,立即到裱畫店將其裱好,裝入鏡框。我對學校領導、師生、校友說,程開甲院士的題字,既是對我校高度贊譽,更是對廣大師生、歷屆校友的激勵和期望。
為感謝程開甲院士對我校的關心,學校派我前往北京,當面向程院士表示感謝。我們到時,程院士的家人已在門口等候。進入書房,程老立即起身相迎并和我們熱烈握手。
我環顧四周,書房整齊雅潔。墻的一邊是一排落地書櫥,里面存放著大量的科技方面的書籍。一套《辭海》在中間隨手可取看,旁邊還有《辭源》。又看到一張程院士2003年9月寫的字幅貼在書櫥的玻璃內側,上書:“順其自然,堅持活動,心情平和,快樂人生。”這16個字,反映著程老良好的心態和生活習慣。墻的另一邊,一幅程開甲院士身著將軍禮服的大幅照片十分醒目,下面是一對沙發,一架鋼琴在墻的一角。
我向程開甲院士作自我介紹后,送上了我校50周年校慶時制作的紀念品、2010年上海世博會紀念品。當程老看到由我校84歲退休教師吳士昌為他篆刻的姓名印章以及兩枚刻著“兩彈元勛”、“功高德劭”的紀念印章時,笑容可掬地一再要我向吳老師表示感謝。此時,我又將我校紅色的教工校徽取出贈送給他。老人一看更是欣喜萬分,連聲說“我也是交大的老師了”,并讓我馬上將校徽給他別到上衣上。別好后,他拉著我合影。
也許是勾起了程老的回憶,他忽然站起身來說:“我給你們彈一首鋼琴曲吧!”只見程老走到鋼琴前坐在琴凳上,以熟練的手指按動著一個又一個琴鍵,雄壯的樂曲在屋內久久回蕩,傳向室外,傳向天空。一曲終了,我們大為驚嘆,不由自主地熱烈鼓掌,那是一首《畢業歌》樂曲。
我們的敘談在繼續,他向我們簡要介紹了自己從事核試驗的經歷:參與主持了30多次核試驗,踏入“死亡之海”羅布泊,將一生中最美好的20多年時光獻給了茫茫戈壁。當講到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老人特別興奮。講到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時,老人顯得很淡定。
不知不覺造訪已一個多小時了,我們起身向程開甲院士辭別。走廊側面擺放著一張大照片,老人指著照片介紹說:這是“紀念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四十周年紀念會”上拍攝的集體照,其中有包括基地的第一任到第六任司令員。程老當然也在照片中。看著這張十分珍貴的照片,我意識到,正是這些科學家鑄就了我國的核盾牌,使我國的“兩彈一星”獲得巨大成功;正是依靠這些先進的技術基礎,我們國家才進入了航天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