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仲達
異地建立生產基地成效明顯
——吳江農業龍頭企業拓寬發展空間
□ 陳仲達
隨著城鄉一體化戰略的推進,農村土地越來越緊張,面對這一新的情況,地少人多的蘇州市吳江區部分農業龍頭企業紛紛到異地建立生產基地或創辦加工企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具體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原料基地型。如黎里鎮楊文頭村,在上世紀80年代初創辦了金楊植物油廠,從國外引進一套色拉油的生產設備,利用本地的油菜籽生產色拉油,產品投放市場后深受消費者青睞。但是,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鄉村企業的發展,油菜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全市從上世紀90年代種植30萬畝到2003年下降到13萬畝,金楊植物油廠面臨停產的尷尬局面。對此,村黨支部果斷決策,赴內蒙古呼倫貝爾建立10萬畝油菜生產基地。企業除了給當地農民每畝500元的經濟補償外,還請當地農民種植和管理,這樣不僅給異地農民增加了經濟收入,也給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寬了發展的空間。據2013年統計,金楊植物油廠完成銷售收入101475萬元,上交稅金910萬元,實現利潤866萬元,成為吳江區民營食品行業的佼佼者。同里鎮吳江永利工藝制品有限公司,在安徽建立5000畝藺草生產基地,并把藺草加工成款式新穎的榻榻米、地毯、坐墊等產品。特別是近期開發的紙草產品,具有防霉、防潮、防靜電的功能,收藏時可以折疊或卷起,非常方便,深受日本、韓國客商青睞。紙草產品的紙漿可以重復利用,屬于環保型產品。2013年該公司完成銷售收入達到4463萬元,上交稅金161萬元,實現利潤142萬元,為國家創匯500多萬美元。
二是外地加工型。如盛澤鎮華佳絲綢有限公司,在本地桑園面積日益減少的情況下,于2004年赴蘇北大豐市建立3.3萬畝桑園基地,同時投資2000多萬元創辦了一家繅絲廠,將蠶繭就地加工成白廠絲。后來在國家“東桑西移”政策的推動下,華佳絲綢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春花,抓住機遇主動出擊,于2007年赴廣西與象州縣正式簽訂蠶桑合作協議,投資建立18萬畝桑園基地,并收購8個繭站,新增20組繅絲生產線。而這時的絲綢行業正在走下坡路,不少絲綢企業都因原料不足紛紛轉產、停產或倒閉。但華佳絲綢有限公司卻是另一番景象:生產蒸蒸日上,外貿訂單持續上升,中外客商絡繹不絕。2004年世界文化遺產博覽會在蘇州古城召開,嘉賓和工作人員所穿的真絲綢服裝,全部由華佳絲綢有限公司加工制作,因其款式新穎和質量上乘,受到中外嘉賓的一致贊揚。2008年,華佳絲綢有限公司又投資籌建“絲博園”,歷時5年,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展示了盛澤地區純正的農桑文化,受到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評。隨著旅游項目的開發,華佳形成了多元化的經濟結構,進一步增強了市場的應變能力。2013年該公司完成銷售收入44145萬元,上交國家稅金1466萬元,實現利潤1781萬元。
三是新品開發型。如吳江區平望水產養殖場,為了開發鱘魚養殖新品,2005年他們赴三峽水庫和蘇北靖江水庫建立鱘魚養殖和繁苗基地,經過兩地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終于攻克了技術難關,養殖獲得了成功。同時,他們在吳江長漾建立養殖生態園,形成了養殖、垂釣、休閑、觀光于一體的旅游新景區,吸引了江浙滬一帶的眾多游客。
實踐證明,吳江區部分農業龍頭企業在異地建立生產基地,有利于農業龍頭企業拓寬發展空間,有利于就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利于把異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據華佳絲綢有限公司統計,他們在蘇北大豐和廣西象州兩地創辦的綢絲企業,招收當地農民工1000多名,每年支付工資達1000多萬元,為異地農民增收致富作出了新的貢獻。吳江平望調料醬品廠,是一家生產小黃瓜和辣油辣醬的老字號企業,產品列為江蘇名特優產品,有部分產品還打入東南亞市場。該企業于上世紀90年代在江蘇的漣水和射陽建立6000畝蔬菜生產基地。為減少蔬菜長途運輸的成本,該廠在當地創辦蔬菜初加工企業,把蔬菜加工脫水后運回吳江進行精加工,以每畝蔬菜產值5000元計算,就可增加農業產值3000多萬元。同時,蔬菜就地加工,每年支付給農民的工資就有50多萬元。
(編輯 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