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持衡
詩意暢達“中國夢”
□ 金持衡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充滿詩情地引用了三句詩,十分確切地概括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這三句詩的第一句,是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中的“雄關漫道真如鐵”。
婁山關在貴州省遵義市北的婁山上。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于都附近的銅鑼渡出發,邁開了震驚中外的萬里長征第一步。當時婁山關戰斗勝利了,可是長征的戰略任務受到挫折,毛澤東的心情有幾分沉重,在此情況下寫下了這闋詞: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婁山關是長征途中遇到的著名天險之一。紅軍一個月內三次從這里經過,兩次同國民黨白軍作過拉鋸式戰斗,特別是后一次戰斗異常壯烈。毛澤東這闋詞就是紅軍越過天險時的藝術寫照。詞中的雄關,就是指婁山關。漫道就是枉然的意思。人們枉然傳說婁山關堅實如鐵,其下句是:“而今邁步從頭越”有從頭再來的意思,說的是從頭大踏步越過雄關、且有取得勝利的堅定不移信心。所以,這“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便成了聲情并茂、意興更高的豪語。毛澤東自注說:“萬里長征,千回百折,順利少于困難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習總書記回顧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但是中國人民從不屈服,奮起抗爭,終于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開始了建設自己國家的偉大進程,充分展示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引用毛澤東的詞句,把這種精神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來。
習總書記引用的第二句詩,是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的“人間正道是滄桑”。全詩是這樣的: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詩作于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過長江,解放了蔣家王朝盤踞22年的南京城。“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是這首詩的結句。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唐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中“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本指銅人辭漢,清淚潸然,漢宮花木,莫不依依,青天如若有情,見此亦當魂銷。毛澤東借用這一成句,給以完全嶄新的意義。天就是指自然規律,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若是天也有了情欲,以感情用事,沽名釣譽起來,那么天也就會老朽了。“人間正道是滄桑”指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不斷運動變化,革命者掌握了并依照著這個規律,就應該發揮主觀能動作用,促進社會歷史向前發展。毛澤東從南京的解放蕩開一筆,說到全人類的大解放。不斷變化,不斷革命,乃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必然規律。習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不斷探索,終于找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就是人間正道,這就是滄桑變化。
習總書記的第三句詩,引自唐朝詩人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這句詩來自李白的《行路難》三首中的第一首。詩寫道: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詩寫于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是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朋友出于對李白深厚友情,出于對這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設宴餞行。而李白卻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他把人生道路的艱難險阻比作冰塞川,雪滿山。詩人在心緒茫然中想起呂尚90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又想起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又給自己增加了信心。然后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仍將會有一天要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習總書記接著說,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前景。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習總書記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詩的語言,暢談了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和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正確道路,也使詩詞界備受鼓舞和鞭策。
(編輯 鄭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