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巖波
摘 要:此次推出的“五。五”工作法,是新思路、新方法的綜合實踐實施,逐步提高了供電所管理水平與服務水平,為創建安全、可靠、高效的農村電網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的新貢獻。
關鍵詞:發展;創新;規范;管理
黎城供電公司上遙供電所座落于上遙村,瀕鄰208國道邊,交通便利、環境優越。所內擔負著黎候鎮、上遙鎮、襄垣縣3個鄉鎮的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照明用電。全所共有人員13人,人員結構有些老齡化,本科學歷1人,大專學歷1人,中專學歷2人,高中學歷6人,初中學歷3人。上遙所建所后始終按照“職責到位、管理規范、工作高效、服務高效”的管理機制進行班組建設與創新,在支公司的正確領導下,按照公司創建一流供電企業的目標,結合“一流供電所”有關標準要求,在實踐摸索中前進,形成并推出了“五。五”工作法,通過對新思路、新方法的綜合實踐、逐步提高了管理水平與服務水平,
現將 “五。五”工作法匯報如下:
一、抓職工教育,提高隊伍素質,突出一個“嚴”字。
首先所內對專職電工進行了思想政治培訓,如: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十八大”精神指針及員工道德規范等。通過組織學習使班組的每位成員提高了認識、統一了思想、明確了目標;其次經常性地開展“三學三比”活動,在“學理論、比素質”、“學業務、比技術”、“學知識、比能力”的開展過程中,通過嚴格的組織、管理,使大家學習業務的熱情高漲,形成了一支善于思索、敢干吃苦、敢干奉獻品格的“思想好、素質高、作風硬、服務優”的軍事化隊伍。
二、抓日常管理,注重小事做起,突出一個“細”字。
日常管理是實現規范化管理的基礎。一是嚴格組織紀律考勤制度;二是加強了所內計劃管理,每月制定工作計劃,每月召開一次所務會,總結和分析本周工作情況,布置下周工作,做到了日日有安排、周周有計劃、月月有總結;三是對所長室、營業室、值班室、宿舍、安全工器具室等制定了定置管理標準,衛生責任制及其它應制度,實現了供電所的規范化管理;四是對所內的臺帳基礎資料進行了規范,除原始記錄由人工填寫外,臺帳和報表全部由電腦管理,記錄齊全,流程閉環,填寫規范、實現了無筆化的科學辦公。
三、抓制度建設,加強營銷管理,突出一個“全”字。
上遙所根據實際,進一步健全制約機制,把過去“人治”的管理模式逐步轉變為以“制度”制約人的新機制。進而落實責任制,完善管理辦法、建立各種報表及分析制度。同時嚴格以供電服務承諾為基準,作為所內每個人的行動準則。對各項經營指標,根據本所實際情況,層層分解、層層落實,實行獎勵制,定期召開經營分析會,對各項指標完成情況進行分析、比較。用全面的制度來約束和規范職工的行為,使職工的各種行為都能夠有制度可依。
四、抓安全生產,防患于未然,突出一個“新”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確保轄區內線路及設備的安全而可靠地運行,防患于未然。所內加大了反習慣性違章力度,對保障設備的安全可靠工作實行“可控——在控”式管理。首先,從人著手“以人為本”地抓好職工的安全教育和規范學習,堅持每周一次安全活動日,每月召開一次安全生產專題分析會,著重解決工作中存在的“生產忙、安全忘”,執行規程不認真,安全意識差及習慣性違章問題;同時加強工作負責人、工作許可人的培訓力度,在春檢、迎峰檢查、過夏六防等工作開始前,組織職工進行安全、技術培訓,學習安全文件,講解安全注意事項,進行事故預想、反事故演習。其次,是加強設備巡視管理,發放巡視卡,并在線路設備上做好記號,由巡視人巡視完畢后,匯報記號位置,杜絕巡視不到位。另外發放了合理化建議卡,由職工對工作中存在的安全問題、技術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整理采納推廣。根據現場安全抽查、設備安全大檢查等到情況每月對電工組安全工作進行評比,檢查結果與工資掛鉤。
五、抓優質服務,推進行風建設,突出一個“優”字。
上遙所在“優質、方便、規范、真誠”的八字方針的指導下,以“鑄魂塑形”為出發點,將原先的“要我服務”的社會需求變為“我要服務”的自覺行動。牢固樹立以客戶滿意不滿意為衡量標準,不斷提高供電質量和服務水平,一是設置了便民服務用品,配置了便民醫療箱、雨傘、飲水機、老花鏡,建立了特殊服務對象檔案,不定期地進行上門服務,二是以《供電營業職工文明服務行為》規范為標準,進一步規范服務行為,開展了“客戶在我心中”活動,要求職工辦理各項業務時,都要心中裝著客戶,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三是實行了所長接待日制度和走訪客戶制度。掌握客戶的需求和建議,對外公布了社會服務承諾做到“三必須”(必須承諾兌現、必須客戶滿意、必須保證質量),把群眾的滿意作為我們不懈的追求目。
總之,上遙所全體班組人員將在“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正確指引下,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工作方法、傾心盡力地為黎城縣域的“世界紅山、中國硅都、宜居古城”的新世紀宏偉藍圖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維政: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章景萍.企業員工培訓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安徽大學,2007.
[3] 郁義鴻著.知識管理與組織創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78-79.
[4] 陳洪:“誰能成就企業教育——培訓、溝通、體驗”,《管理與財富》,2006年第7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