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陳靜江?徐妍
一、嘉興公司同業對標的開展情況
嘉興公司認真貫徹國網、省公司的同業對標工作要求,不斷完善對標工作內容,開展多層次同業對標工作。開展了班組對標,制定了班組同業對標指標體系,開發了調度室、集控站、客戶中心等多個班組的對標體系,深化應用省公司營業所對標平臺,不斷夯實基層、基礎的管理工作。通過加強對標成果應用,全員、全方位對標,營造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有效夯實了管理基礎,提升了管理效益,嘉興公司同業對標綜合評價一直處于公司標桿行列。
二、開展同業對標工作的感悟與思考
(一)感悟
文化管心,軟實力提升硬指標
當前,我們正在大力推進的同業對標工作是基于標桿管理的一種先進管理方式,經過多年積累,已經形成了一種創先進、爭標桿的管理氛圍,這與我們國家電網“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是相符的,與我們浙江公司倡導的“領導干部101%、黨員做榜樣、員工精氣神”是相通的,與我們浙江公司堅持的“盡善盡美、無可挑剔”工作標準也是一致的。多年來,浙江公司推進同業對標的過程也是深化統一企業文化的過程,我們不但取得了雙豐收,同時也再一次印證了增強文化軟實力能有效地提升管理硬指標。
(二)思考
制度管事,聚焦對標評價改進制度
一是要區分省公司和地區公司對標角色的差異,對標總體導向要清晰,專業設置突出安全生產、營銷服務等地區工作的本質工作,要求應明確而有效。二是要進一步提升對標工作與企業日常專業工作的融合度。以專業為主線的對標模式能有效實現了對標指標的落地,責任明確,工作界面清晰。指標具有業務著力點。三是對標指標分析改進要和專業管理總結創新融合。及時應用同業對標指標和專業分析診斷成果,提出改進計劃和工作意見。
強化引導,關注各單位參與對標積極性問題
一是在對標方式和成果固化上,單一的單維度對標有利于專業爭先創優,但是其部門協同差,投入與其產生效益有較大不對稱性。二是指標選取和設置上地區公司90%的對標指標來源于國網對省公司的對標指標,省公司特色工作、創新工作形成的指標反映有待加強。三是在指標數據公布上,部分指標數據公布周期比較長半年度、年度指標占總數的52%,過程中難以了解在省內的情況,無法及時開展相關分析。四是指標評價的價值取向上,考慮客觀因素多,突出共性指標,引導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樹立標桿,較少考慮到各地區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山區平原海島等地理環境以及企業發展階段等個性問題。
三、進一步完善、優化同業對標工作的建議
(一)堅持“兩條腿走路”,增強“軟實力提升硬指標”的效果和效率
一是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我們在開展同業對標的過程中,首先就應該大力弘揚這些優秀的傳統美德,使之成為每一個員工最基本的文化自覺。二是繼續傳承和深植統一的優秀企業文化。這樣的文化氛圍對于我們開展同業對標,爭當專業標桿非常有利,應該進一步加強力度。三是吸收和融合優秀地域傳統,培育企業文化落地優秀案例。比如,在嘉興,黨的誕生地,她所孕育的“紅船精神”與我們統一的企業文化“不謀而合”。兩者激撞后產生了嘉興公司“紅船服務品牌”、“習慣性遵章的安全文化”等一系列優秀的落地案例,有效地提升了相關專業領域的管理水平和對標業績。
(二)堅持“務實創新”,建立科學順暢的對標工作模式
一是加強對標體系的總體設計,明確總體價值取向,平衡專業權重。二是同業對標與企業日常管理、指標分析診斷和專業改進創新的融合上,在以專業為主線,績效相配套,將同業對標和專業管理的目標、考核、過程監控三合一的具體工作方法上也有待進一步總體考量。三是對標指標管控改進和專業計劃任務統一的模式上,是否有更好的方式。當前嘉興公司正在探索年度對標指標、專業工作計劃“同制定、同下達”,過程中的指標目標計劃和專業工作計劃“同安排”,指標控制措施和專業工作“同落實”,指標短板和專業薄弱點“同分析改進”,對標成果和專業業績“同考核”的全過程“六同步”管理,推動專業工作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堅持“多維度評價”,調動各單位共同參與對標的積極性
在設置對標體系時應充分考慮各專業、各層面對經營業績和管理水平的評價特點,采取定性與定量結合、競爭性指標與目標導向性要求相結合方式,進一步優化指標設置,從而充分調動各對標單位參與對標的積極性。
一是在對標方式上,在對標成果鞏固上建議進一步加大典型經驗轉換率,將典型經驗轉換成企業標準和規章制度,提升先進實踐的指導作用。二是在指標選取和設置上,科學設置指標權重,合理反映地區公司積極工作提升管理的成效和可固化成果,降低客觀因素對體系評價的影響。三是指標數據使用上,進一步加大指標公布的頻率,特別加大是月度和季度指標的公布數量,便于基層單位通過分析、診斷改進工作的實際需求。四是對標評價上,將年度中心工作與對標結合,在評價中加大反映省公司中心工作、重點工作在各地落實效果的比重。將定量和定性評價結合,將競爭性指標和目標導向指標結合,將共性和個性指標結合,合理考慮地區差異、自然環境差異對評價的影響,引入群眾評價機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