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
李金榮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經濟研究中心 東北亞休閑經濟研究中心 吉林特色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一、 傳統證券經紀業務的發展現狀
證券公司傳統三大主營收入業務,分別是證券經紀業務、自營業務和投資銀行業務。證券經紀業務位列我國券商三大基礎業務之首,該項業務主要是指通道服務,由證券公司通過設立的營業部來接受客戶的開戶委托,依照約定及客戶要求,代理客戶買賣證券的業務。從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算起的10年間,券商營業部對內地老百姓來說是稀缺資源,這直接導致證券營業部的收益增高。雖然高收入對證券公司而言是好事,但同時也為未來埋下問題的種子。因為這也直接導致當時絕大多數券商的發展戰略嚴重同化,那就是粗放發展模式的簡單擴張。因此,幾乎所有券商都將如何在轄區范圍內乃至全國范圍內快速開立網點營業部,以做到更大范圍的覆蓋,這一營業網點版圖的擴張作為公司發展的重中之重。這一發展模式導致了在2003年當年,滬深交易所會員下的營業部會員機就已經超過3000個。但從2001年下半年起,由于市場行情的不景氣,市場進入長達5年的熊市,滬深兩市的市場行情的萎靡,導致總成交額也逐步萎縮。2002年5月,發生了一件推動我國證券市場市場化進程的事件,就是在這一年,為了在熊市中活躍人氣,刺激交易,中國證監會宣布實施浮動傭金制,即將證券交易的傭金收費標準由之前的固定制改為只設上限、由證券公司自行確定傭金標準的浮動傭金政策。這一事件同時成為了證券公司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由于那個時期市場行情低迷,交投本就清淡,再加上突如其來的浮動傭金政策,更加刺激了傭金的下滑。屋漏偏逢連夜雨,在傭金下滑和交投慘淡的雙重影響下,券商營業部的收入急轉直下。因此證券營業部在較高固定運營成本的壓力下,不少證券營業部開始在瞬間由暴利轉為虧損。數據統計,從2002年的后三年間,全行業幾乎無一幸免遇難,全部陷入了經紀業務虧損的局面。此情況下,當務之急就是控制成本,并且有效削減營運支出。行情的到來又一次為證券公司轉型發展的探索設置了暫停,從2006年至2008年初,證券市場的人氣有所恢復,出現前所未有的牛市行情,證券公司的經紀業務收入也隨之大幅增長,人們似乎又看到了經紀業務所帶來的巨大利潤空間,經紀業務又一次成為了證券公司的重要基礎業務,各個證券公司又將公司發展的重點調回到之前的重視“做大”而不是“做強”方面——盲目的擴張再次啟動。而且一如既往仍是簡單、粗放式的營業網點擴張模式。2008年之后至今,中國證券市場又回歸熊市,A股市場先后經歷了暴跌、小幅反彈、然后再震蕩回落的過程。券商的經紀業務收入也再次因行情低迷而銳減。
二、 傳統證券經紀業務面臨的問題
由于2008年之后是連續幾年的熊市行情,A股市場持續低迷,市場成交量也隨之低迷,證券經紀業務自然受到牽連,券商營業部有超過一半的在虧損線上掙扎。依靠新設營業部,進行“跑馬圈地”的發展模式已經很難為券商帶來收益了。從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數據來看,由于成本反升不降并且收入連續下滑等原因,2011年證券全行業經紀業務收入呈下滑趨勢,經紀業務收入占營收的比重進一步降低。再加上券商之間因為證券經紀業務的嚴重同質化,從而導致的傭金戰,愈加讓券商行業雪上加霜。以上海地區為例,上海券商的平均傭金率幾乎在萬分之五以下,即使如此,券商間仍不停地以更低的傭金率來拉攏其他券商的客戶。而萬分之五的傭金水平已經十分接近行業成本,所以即便挖來了其他券商的客戶,不僅給對方造成了一定的利潤損失,而且己方也未能得到多少利潤。這種行為的結果可以形容為傷人還不利己。可以說,傳統的證券經紀業務已經達到收入的瓶頸狀態,無法再為券商提供穩定的、可持續增長的收入。
三、 證券經濟業務轉型的必要性
數據顯示,在經歷長達20年的發展,券商之間進入經紀業務的微利時代,是由于長期的同質化競爭所致。近期,國內人口老齡化加劇,富裕人口速增,財富的快速積累使得傳統的經紀業務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大眾的理財需要,一種更加符合富裕時代的綜合理財方式逐漸受到青睞。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證券公司傳統經紀業務的轉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因此,在通道業務模式發展到其自身瓶頸的時候,向更加多元化、更加綜合化的業務發展業務進行轉型,不失為一條良方。實事上,在一些券商已經打出“萬三開戶”的口號之后,靠打傭金仗通過新設營業部來增加新客戶的方法對券商來說已經索然無味,傭金收入已經不能成為券商未來收入的指望,要想在這個行業長足發展下去,必須尋求新的方向。傭金已經不能成為吸引客戶的唯一方面,不少證券公司也意識到,必須借助一些新的服務來留住老客戶,招攬新客戶,以此來維系經紀業務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