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經濟增速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已經是關心中國經濟發展的人們耳熟能詳的決策話語和戰略思維。新常態提醒人們,在國際國內宏觀形勢已然發生巨大變化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已經摘下高速增長的耀眼光環,正走向依靠內生力量推動的中高速增長時期。內生力量的來源,是永不停息的思想激蕩,是務實有效的體制變革與技術革新,只有這種力量,才能把經濟發展導向高品質路徑,回歸“以人為本”。
中國經濟新常態是階段性特征,也可以說是償還歷史欠賬的戰略轉變。60多年以來,中國從“一窮二白”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開始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國家邁進。這得益于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增長,但我們的高速發展還拖著沉重包袱,比如收入差距大、城鄉兩極化嚴重以及資源高消耗、污染難甩掉、風險易爆發等棘手問題,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的質量都亟待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當前,“在國際國內經濟新常態下,我們保持定力、深處著力,更加關注結構調整等長期問題,并不隨單項指標的短期小幅波動而起舞。”李克強總理說。
那么對貴州而言,新常態將會體現什么樣的區域特征?省委書記趙克志強調,在后發趕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設的重要階段,既要“趕”、又要“轉”,追趕、轉型、跨越,是貴州今后工作的常態;勇于擔當,敢爭、敢搶、敢上,構筑“精神高地”、沖出“經濟洼地”,也是一種常態。
幾年前,當貴州聲稱“工業化與環境保護并不矛盾”時,社會上還有不少擔憂情緒,這些年的建設實踐表明,以合理規劃的產業園區作為支撐,工業化在欠開發、欠發達地區同樣大有作為。工業是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貴州近幾年以經濟較快增速名列全國前茅和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建設省份,向世人展示了發展與生態共同進步的決心與信心。
以工業聚集與規模效應有效發揮為引領的貴州經濟,不能說全無隱憂,新常態下的轉型陣痛或許正在于此。在中國經濟整體形勢收緊、增速降低趨勢下,貴州能否維持更長時期的快速增長,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根據當前各方認同的觀點,海量投資驅動不可持續,中國面臨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債務風險等等,都在預示著一場轉型調整的深刻經濟變革。雖然產業轉移、成本控制等因素,都在為貴州這樣的省份提供著增長機遇,但這同樣為落后省份轉型升級帶來挑戰,需要有更加有效的發展策略,不能重蹈粗放經濟覆轍。
在“慢進也是退”的追趕戰略驅動下,貴州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長潛力可謂任重道遠。構建全新開放格局、完善支撐持續增長的創新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符合貴州實際的城鎮化,可為貴州延伸增長空間和夯實發展根基,旅游業、現代信息產業、新醫藥與健康養生、物流業等新型業態,為貴州創造著新機遇,在電力、煤炭等資源開發以及煙酒等輕工制造業這些傳統優勢行業,如何在競爭白熱化狀態下實現市場拓展與價值提升,是貴州必須重視的新常態課題。
貴州正在“后發趕超、跨越發展”,自2003年以來,每年都保持“兩位數”增速。而今,在“三期疊加”的宏觀背景下,貴州也必須更加強調新常態思維,堅守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努力塑造有質量的快速增長。(執 筆/岳 振 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