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芳

盤縣把“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全縣加速發展、加快轉型的新動力;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加速工業化、助力城鎮化的新引擎;作為推進農村實現全面小康的新途徑,作為做好新時期宣傳思想工作的的重要載體。按照突出“一個目標(2016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五個注重(注重頂層設計,強化規劃引領;注重產業支撐,增加經濟收入;注重整合資源,創新投入機制;注重提升品位,彰顯特色魅力;注重文化引領,鑄就精神之魂)”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版。
目前,盤縣“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已完成創建村122個,惠及農戶99220戶,受益群眾達32萬多人。以建制村為單位,鄉村油(水泥)路、農網電、手機信號、廣播電視實現了村村通;農家書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流動講堂”實現了全覆蓋。會客廳、餐廳、廚房、洗澡間、衛生間、小花園等城市元素進入農家,勾畫出一幅幅城鄉一體、同步小康的美麗畫卷。盤縣也先后被命名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化試點縣”、“全國最美生態旅游示范縣”和“全國首批民生改善典范縣”;入選“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位列全國第87位,西部第8位。
注重頂層設計
強化規劃引領
在“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的規劃設計上,盤縣圍繞“建設貴州最靚麗的西大門和2016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以讓群眾“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為出發點,充分結合創建點實際,或依托區位優勢、或依托項目建設、或借助田園風光、或借助民族風情,著力在“盤縣特色”上下功夫。
一是從規劃到建設,由縣四大班子領導親自掛帥,按照“一個建設點,一個縣級領導,一班人馬,一套圖紙,一抓到底”的工作要求,督促指導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科學制定建設目標、標準、激勵機制和政策措施,確保建設取得實效。
二是把全縣當作一個景區,村寨當作一個景點,農戶當作一個盆景來打造,形成“一村一特”的村莊風格。截至目前,全縣村莊建設規劃已基本完成,規劃建成8種類型的特色示范點,如“城郊發展型”的小河村;“旅游景觀型”的妥樂村、坡上村;“產業帶動型”的巖腳村、沙淤村、舍烹村;“轉型發展型”的小屯村;“民族魅力型”的麻郎垤村;“小城鎮牽引型”的淤泥村、瞿家寨村;“自主創業型”的巖博村;“省際開放型”的石腦村等。
注重產業支撐
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盤縣堅持把農民增收作為“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內容,注重和強化產業與美麗鄉村建設互動發展,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產業,讓農民在建設中得到更多的實惠,為美麗鄉建設夯實基礎。
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園區。在鄉鎮成立“土地流轉辦公室”,加快土地工作流轉力度,逐步完善土地入股制,積極推進農業特色產業“生態化、產業化、基地化”示范工程建設,實現農民變工人的角色轉變,增加群眾的土地收入、務工收入和其它服務業收入。
大力實施“3155工程”。即3個100萬和5個50萬工程,到2018年在六盤水市發展獼猴桃100萬畝(野生獼猴桃60萬畝)、茶葉100萬畝、核桃為主的干果100萬畝,種植商品蔬菜50萬畝、中藥材(含紅豆杉)50萬畝、刺梨(含特色經果)50萬畝、紅花油茶(含花卉、苗圃)50萬畝、發展草食畜牧業50萬畝,切實做到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目前全縣在“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點共實施“3155工程”50.96萬畝。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結合景區、園區建設,利用“3個15萬”、“萬戶小老板”、“千企幫村”等政策重點扶持建成279戶特色農家樂,吸納大量勞動力就業,2013年全縣農家樂經營收入近1500萬元。
大力培育和壯大文化產業。結合“錦繡計劃”,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文化,重點扶持民族刺繡、手工編織、剪紙等民間工藝,培育形成“小商品、大產業”“小企業、大集群”的發展模式,僅婦女特色手工產業產值就達到上億元。
提供廠房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現已開辦“三來企業”54個,解決就業3400人。保基鄉劉金施在外打工學成技術回鄉后,自主創辦企業,不但成功地實現由打工仔向企業老板的轉變,而且帶動當地村民120人就業。
龍頭企業帶動增產增收。堅持跳出農業抓農業,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用城市理念來建設農村,賦予“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豐富的內涵,不斷增強全縣農村發展潛力和后勁。積極培育市場主體,與招商引資相結合,采取鼓勵民資投入、能人帶動、集資入股等方式,積極鼓勵興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實現增值增收,建成盤縣恒泰火腿廠、玉祥風味食品有限公司等省、市級龍頭企業10家,天刺梨果品廠帶動刺梨種植8.6萬畝,信友核桃乳廠帶動核桃種植6萬畝,碧云劍春茶廠帶動茶葉種植8萬畝。
注重整合資源
創新投入機制
積極探索“向上爭取、政府主導、部門整合、企業幫扶、金融注入、群眾參與”的互動投入機制,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捆綁使用,推動“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
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由財政投入。積極謀劃包裝項目,加大向上爭取資金力度,整合支農資金、扶貧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科技經費等,按照用途不變的原則,投向“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建設。2014年投入資金近10億元,重點實施小康“六項行動計劃”, 全方位夯實基礎設施。
有回報的產業建設由市場和工業資金注入。大力實施“千企幫村”計劃,引導企業轉型發展,積極參與、支持“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形成“以企帶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贏”的建設格局。普古鄉原興宇煤礦礦長陶正學成立銀湖合作社,以“公司+基地+農戶”的開發模式,轉型投資3億元發展現代農業,帶動當地群眾1200人就業;紅月超市老板譚慶投資5億元在滑石鎮巖腳村傾力打造“噠啦仙谷”萬畝休閑觀光農業園區,以“園區+農戶+超市”的開發模式,不僅讓農民搖身變成工人,還使很多農民依托園區開起“農家樂”,在自己的土地上變身“商人”……
農民自己的房屋建設由農民擔任出資主體,或由政府貼息貸款,鼓勵投入。采取“園區+基地+農戶”、“公司+農戶+合作社”、“ 園區+農戶+超市”等模式,組建各種農業合作經濟組織129個,并通過銀社合作,以農戶作為貸款主體,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進行擔保,縣財政貼息兩年并獎勵農戶實際建房貸款資金的20%,幫助農戶還貸,充分調動農戶建房改房的熱情,有效解決了建設中的群眾資金投入。據不完全統計,自2012年以來,全縣企業業主直接投入“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達30多億元,整合各類建設資金近50.84億元。
注重提升品位
彰顯特色魅力
在全縣城鎮化總體戰略下,盤縣把“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與縣城、山地特色小城鎮建設同步推進,更加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更加注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更加注重人文環境的打造,更加注重住房功能的完善和提高,堅持因地制宜,彰顯特色,高標準編制規劃,把“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與特色文化保護、旅游資源開發、生態產業發展有機融合,依托區位、人文、生態等稟賦,發掘特色、保護特色、打造特色、做足特色文章。
“特”不但體現在村莊整體風格打造、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上,更體現在產業布局上。石橋鎮妥樂村充分利用千年古銀杏樹群的資源優勢,借助“世界古銀樹之鄉”品牌,打造出“宜居、宜游”的特色模式;四格鄉坡上村依托烏蒙大草原景區,著力發展有機農產品種養殖和農家旅館,實現了村景融合、產景融合……
注重思想引領
鑄就精神之魂
“有想到盤縣當農民的沖動”,這是省婦聯主席羅寧到盤縣調研“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后的一句感言。盤縣堅持通過發展現代農業,讓農業變強;通過“小康六項行動”計劃,讓農村變美;通過產業化帶動,讓農民變富,用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享受得到的效益來強化農業不比工業差、農村不比城市差、農民不比居民差的思想,從而改變人們對“三農”的傳統思想認識。
通過美麗鄉村建設,鑄就廣大農民自信、自立、自強的“三自”精神,激發廣大群眾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努力過上更加自信、更有尊嚴的生活。同時,通過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加強各級各類培訓,不斷提升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和科技文化素質,培養新農民、樹立新風尚、促進大發展。(作者系盤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