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葉俊

編者按:“科學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堅持開放帶動、創新驅動,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主戰略,推動后發趕超和全面小康新跨越。”這是貴州針對新常態作出的決策回應。在社會各界廣泛討論新常態之時,本刊記者采訪了有關部門和人士,對貴州開放格局、創新驅動以及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戰略進行了一次集中梳理,以期為讀者思考貴州如何適應新常態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貴州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倒逼改革,南下北上、東進西聯,貴州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避免“過道經濟”
9月12日,貴陽綜合保稅區(一期)正式通過國家十部委組成的聯合驗收組正式驗收,實現了貴州綜合保稅區零的突破。
作為貴州省首個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綜合保稅區,貴陽綜合保稅區將努力建設成為“內陸開放試驗區、科技創新先導區、金融創新引領區、高端制造聚集區、現代服務示范區”,在貴州新一輪改革開放進程中發揮更大的引領和示范作用,為貴州全方位開放格局的構建搭建起了又一個發展平臺。
“通道不是過道。但通道不能充分利用好,就有可能變成過道。”貴州省發改委常務副主任張平表示,與貴州建設好大通道同樣重要的,是加強平臺建設,實現資本、人才、技術向貴州集聚。“避免成為‘過道經濟,關鍵是有好平臺,確保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實現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在新一輪大開發的舞臺中,貴州正形成一批高水平、寬領域、多層次的開放合作平臺。以貴安新區、貴陽綜合保稅區、雙龍臨空經濟區為代表的引領性平臺,將以先行先試的優勢,創新體制機制,成為貴州開放型經濟的新高地、新引擎。“5個100工程”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戰略布局和重要戰術布局,通過發揮其集聚性平臺的價值,“5個100工程”將成為貴州對外開放的主陣地和轉型發展的主戰場。
此外,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中國(貴州)國際酒類博覽會、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貴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等一系列開放性展會、會議和活動,為貴州深化對外經貿交流合作,加快國際化步伐提供了綜合性平臺。
2014年,臺灣名品博覽會在貴陽舉辦,為黔臺合作搭建了重要交流平臺,同時在貴州畢節、黔西南等地,貴州的臺灣農業產業園為兩地產業對接搭建了合作平臺。貴州在境外開放方面積極作為,與瑞士、韓國等交流合作可圈可點。貴安新區中瑞產業園則為中瑞兩地合作提供了產業載體。
為使各類平臺真正具有吸引力、競爭力、影響力,貴州積極建立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先行先試區,以貴安新區、貴陽綜合保稅區、10個市(州)直管開發區等為先行先試區,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和模式,制定先行先試區外商投資負面清單。
同時,建立健全外來投資跟蹤協調服務機制,構建新型大通關協作機制,2014年起對全省重點進出口企業試點執行憑電子信息“先退稅、后核銷”的管理模式,深化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放寬對外投資限制,建立“走出去”合作機制,搭建銀企對接互動平臺,協調解決資金供需矛盾。
突破交通瓶頸
貴州即將迎來高鐵時代。
9月1日,貴廣高鐵開始進行聯調聯試。貴廣高鐵對于貴州交通格局將會產生深遠影響。貴廣鐵路開通后,貴陽至廣州的列車運行時間將由原來的20小時左右縮短至4小時,成為貴州連接珠江三角經濟區的重要出海大通道。
明年5月份,長昆客專貴陽至長沙段可完工。未來,還將建成渝黔鐵路、成貴客專等高速鐵路。隨著這些高速鐵路相繼貫通,貴州將快速融入全國主要經濟區2—7小時經濟圈。
“打造功能完整的基礎設施體系,是內陸地區走上開放創新發展之路的共同經驗。”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指出,通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打通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的大通道,就能改變區位優勢,創造出新的比較優勢,為擴大對外開放、引進技術人才創造條件。
過往,人們對貴州區位的認識,習慣以不沿海、不沿邊、不沿江“三不沿”表述,如今取而代之的是“近海、近江、近邊”,這種轉換緣于交通條件的改善、緣于貴州開放的自信。
“只有真正破除交通瓶頸,構建通江達海的快捷通道,才能支撐大開發格局。”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敏爾表示,貴州在開放通道建設方面必須要有大戰略、大思路、大作為。
近三年來,貴州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開工建設高速公路項目31個2469公里,建成19條1774公里,是1986—2010年建成總里程的1.2倍。
圍繞著全方位開放格局,貴州大通道建設進一步鋪開。今明兩年,貴廣高鐵、蘭渝鐵路將相繼通車,貴陽至重慶的高鐵也在積極推進,建成后,將打通“烏魯木齊—蘭州—重慶—貴陽—廣州”大通道。 同時,貴州將加快推進到長沙、昆明、重慶、成都、南寧高鐵建設,并爭取貴陽至鄭州高鐵早日納入國家規劃。
貴州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貴州出省高速公路通道要達到15條,出省鐵路通道達到12條,形成27條陸路出省通道;到2017年形成貴陽至廣州、長沙、重慶、昆明新的“十字形”快速鐵路通道。
省內路網方面,到2015年,貴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5000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并逐步實現互聯互通。同時加快建設貴陽到各市州中心城市的城際快速鐵路,形成黔中經濟區1小時經濟圈。
水運方面,按照貴州省制定的《貴州省水運建設三年會戰實施方案》,2015年貴州將全面打通北入長江的烏江水運通道,2016年貴州高等級航道將達到700公里以上。屆時,貴州“北入長江、南下珠江”的水運通道將全部打通。航空體系趨于完善,隨著龍洞堡機場三期工程和威寧等支線機場的加快建設,民航“一干十三支”機場布局建設全面推進,將有效完善貴州航空運輸體系。
搶占開放先機
進入新階段、面對新常態,中央明確提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與全面深化改革相伴而行的是中國新一輪的開放戰略,上海自貿區建設、京津冀一體化、打造長江經濟帶、“一路一帶”戰略……新一輪的開放戰略不僅將進一步提升沿海開放水平,也是國家內陸開放的重大戰略布局。
大戰略帶來大機遇。當前,包括重慶、四川、甘肅、寧夏等眾多內陸省份都在躍躍欲試、競相發展,搶占內陸開放先機。“貴州作為西部欠發達省份,必須充分挖掘和發揮自身優勢,走在前列,干在實處,主動迅速融入到內陸開放開放的大洪流中。”陳敏爾說,在新一輪的國家開放戰略中,貴州只有主動作為,積極融入才能搶占先機、加快發展。
貴州并不屬于“一路一帶”戰略沿線省份,但在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線路規劃中,可以看到,貴州正處于中樞腹地位置。依托不斷完善的交通設施,貴州的區位優勢將進一步凸顯。向北,貴州可以經過重慶、成都連接亞歐大陸橋,直接融入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向南,可以通過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連接廣東、廣西等地,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向西,還可以通過云南進入東盟地區,連接中印緬孟經濟走廊。
為確保區域合作有的放矢、有力推進。今年4月以來,貴州完成了《深化黔渝戰略合作研究》、《推進黔湘戰略合作研究》、《貴州融入珠江—西江經濟帶研究報告》等課題研究。聯合廣東、廣西等省份推動《珠江—西江經濟帶規劃》獲批,支持貴州建設西江上游重要能源基地、南寧—百色—興義特色旅游精品線路等項目納入規劃。這些成果為黔渝、黔湘、黔粵、黔桂等區域合作的進一步深入推進提供了理論和政策支撐。
此外,貴州多次與重慶、四川等聯系溝通,對常態化區域合作機制建設、合作事項的落實等進行磋商,并就區域合作示范區建設基本達成共識。
今年7月,為加強交流合作,主動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貴州黨政代表團到甘肅、寧夏學習考察,尋求合作,在生態建設、特色產業、文化旅游等方面加強合作對接。
“充分利用貴州具有區位、生態、資源優勢,貴州將吸引更多企業來黔投資興業。”張平認為,貴州與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各省市具有產業發展的互補性,如果有效加強對接合作,將為貴州的優勢產業提供強大助力。
積極融入國家戰略,建立大通道、搭建大平臺、找準區域合作著力點,貴州有望成為內陸開放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磁場”,吸引資本、人才、技術各類要素聚集,打造經濟新常態下的貴州亮點。(責任編輯/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