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

9月16日,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工作座談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新型城鎮化是關系現代化全局的大戰略,是最大的結構調整,事關幾億人生活的改善。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必須要用好新型城鎮化這個強大引擎。”
在總理的話中,所謂的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就是指經濟增長的新常態;而引擎,事實上就是指新型城鎮化的增長效應,它能夠兼顧“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因此新型城鎮化應置于改革和轉型的優先地位。
對貴州來說,新型城鎮化更是決定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能否繼續保持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是貴州經濟的重要潛力與動力之所在。
突出山地特色
研究表明,在現有消費水平下,城鎮人口每增加1個百分點,能直接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4個百分點。從2011年至2014年,貴州新型城鎮化戰略開啟的四年間,全省城鎮化率從29.9%提高到37.8%,提高了7.9個百分點。這將近8%的提升,為全省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從目前實際情況看,這些年貴州城鎮化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仍存在城鎮化速度偏慢、質量總體不高等突出問題。對比全國,貴州省城鎮化總體上仍然比較落后,突出地表現為“慢、小、弱”,就是推進速度慢,集聚人口慢;中心城市小,城鎮規模小;城鎮實力弱,帶動能力弱。
2013年,貴州省人均生產總值3701美元,滯后于全國5年左右,而城鎮化率比全國低15.9個百分點,滯后于全國10年以上。城鎮化慢的問題,已經成為貴州省加快發展、減貧脫貧和解決“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的最突出障礙。因此,“趕”在貴州省城鎮化進程中仍然是主旋律。
2014年 5月15日,貴州省《關于深入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加快推進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發布。《意見》指出,貴州省新型城鎮化推進將保持一個高于全國、高于西部、高于以往的發展速度,力爭2020年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以解決城鎮化滯后給經濟社會平穩較快健康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內在矛盾。同時,貴州省將重點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充分發揮其擴大內需、調整結構、帶動工業的作用,集中力量把全省經濟發展搞上去。
未來,貴州的新型城鎮化雖然立足于趕,但并不會忽視城鎮化建設的質量。貴州省省長陳敏爾指出,貴州的城鎮化既要做“面子”更要做“里子”,不重視城鎮化的質量,交通擁堵、空氣污濁、垃圾圍城等“城市病”問題就會日益突出,各種經濟社會問題就可能集中顯現,城鎮化就可能偏離正軌。因此必須要處理好質量與速度的關系。
把提高城鎮化質量作為根本立足點,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大中城市帶動、綠色發展、產業支撐、城鄉統籌,體現山地民族文化特色,努力走出一條依山傍水、顯山露水、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鄉一體、天人合一的城鎮化道路,是貴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和其他地區城鎮化的最大區別,也是貴州未來發展的最大紅利。
據悉,《貴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規劃》即將出臺,這將開啟貴州新型城鎮化建設新階段。
拒絕“攤大餅”
相較于過去30多年的過度依賴“土地紅利”和“人口紅利”的城鎮化發展模式,當前推進新型城鎮化,應轉向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李克強總理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新型城鎮化貴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寫好“人”字,要以著力解決好“三個1億人”問題為切入點。若“三個1億人”徹底融入城市,首先可帶來聚集效應潛能的釋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就有了需求基礎,并且有良好的規模效應。這樣的政府支出不僅是有效率的,不會惡化政府債務,而且其增長效應能起到化解過渡時期各種風險的作用,特別是房地產風險、產能過剩風險、地方債務風險、金融系統風險等。人口在城市大規模積聚,帶來生產效率提升和收入水平增加,產業升級轉型和內需主導的結構調整自然實現,而政府也將致力于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這樣才能促進居民消費和涵養稅源。
對貴州來說,如何做好人的城鎮化,同樣是新常態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問題。
貴州住房城鄉建設廳城鎮化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蔣拯說,過去,貴州一些地方“攤大餅”式的擴張模式,讓城鎮化所產生后果跟城鎮化本身的目的相違:過分追求寬馬路、大廣場;新城新區、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占地過大,建成區人口密度偏低,造成“睡城”、“鬼城”;一些地方過度依賴土地出讓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資推進城鎮建設。
因此,在貴州即將開展的新一輪城鎮化建設中,要以高效益、無污染、可持續的文化旅游產業作為輻射核心,帶動周邊金融、零售、餐飲、娛樂等行業協調發展,逐步形成一個自然風光秀美、人文環境友善的文化旅游綜合體,形成區域經濟全面協調發展、注重生活品質提升的人文新城。
以產業促城興
讓城市變得可愛,增強對農村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就既要做到宜居,又要做到宜業。
解決宜居的問題,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研究表明,在貴州,轉移一個人口的成本大約需要8萬元。這筆費用雖然看起來很多,但推進農民市民化,既是民生工程又是發展工程,從短期看需要增加公共服務,加大城市政府的支出壓力,從長期看則能夠擴大消費、帶動投資、促進發展。同時,這個支出并不是集中支付,而是可以分年度分攤。因此,要提高城鎮化對人口的吸引力,必須堅持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承擔的原則,以大中城市和縣城為重點,解決好住房和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問題,做好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城鄉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等工作,為轉移居民提供良好的條件。
蔣拯表示,目前貴州實施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中,將優先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將完善各種保障制度,對在早期城鎮化建設中,基礎設施還欠缺的,也將全部建設完善。
提高城鎮化質量,首先是要把人吸引過來,而要讓人能夠在城市中生存下去,則需把產業與城鎮化緊密結合起來。城鎮化不能孤軍深入,沒有產業支撐,城鎮發展就難以持續健康。通過產業發展,既夯實城鎮發展的經濟基礎,又為轉移人口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
貴州省《關于深入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加快推進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提出,新一輪的新型城鎮化開啟后,貴州各地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按照傳統產業生態化、特色產業規模化、新興產業高端化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產業體系,以期達到每一個城市都具有其獨特的產業規模和產業競爭力。
蔣拯介紹,在城鎮化過程中,貴州還將在特色輕工業“五張名片”與傳統礦能產業“四個一體化”的基礎上,著力抓好以大數據為重點的電子信息產業、新醫藥和健康養生產業、以文化旅游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遵循山地經濟規律的現代高效農業、新型建筑業和建材產業等高附加值低能耗的新興產業,完善貴州產業結構。在經濟新常態下,這些產業將成為貴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5個100工程”是貴州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確保產城互動、以產興城的巨大抓手。拓展園區發展內涵,結合城市新區發展,規劃建設教育園區、科技園區、文化園區,統籌生產區、辦公區、生活區、商業區等功能區規劃建設,以此帶動城市發展。同時為了使“城市新移民”具備適應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必備素養,貴州還將建立健全新型職業化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整合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源,全面提供政府補貼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最終讓他們能夠良好的生存下去。
經濟新常態下,貴州新型城鎮化著力落實規劃、推進項目、突出特色,努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城鄉為原則,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并結合貴州歷史、文化、人文、地理、民族、風情、自然、資源等實際,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山地特色城鎮化道路。(責任編輯/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