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良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才能贏得尊重。
我國經濟在經歷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正在進入以中高速增長為主要特征的“新常態”。“新常態”將更加關注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將更加關注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資源的使用效率,將把創新驅動和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更加優先的位置。我省改革開放雖然起步早,但發力晚,剛開始加速起飛就遇到了中高速的“新常態”,“兩加一推”的熱情好像被迎頭潑了一盆“涼水”。事情果真如此嗎?我們應該怎么認識和適應“新常態”?面對“新常態”,對我省來說,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進一步正確處理好加快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牢牢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
“新常態”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更好的實現“中國夢”。“發展仍是解決當前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我國發展問題的共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我國發展目標的共識。經濟強、人民富、生態美是“中國夢”的具體內涵。“新常態”則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好當前我國的發展問題,為了更好的實現經濟強、人民富、生態美的“中國夢”。科學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首先要認識到“新常態”是為了打破不顧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不講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路徑依賴,建立質量和效益優先、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優先、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發展新路徑。因此,“新常態”不是不要發展,而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是貴州的“新常態”。貴州作為西部欠開發、欠開放、欠發達地區,面臨著貧窮落后與生態脆弱兩大難題,更需要我們運用“新常態”的思維去謀劃發展、抓好發展,把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作為貴州的“新常態”,既要積極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在“綠水青山”中發掘“金山銀山”,也要在打造“金山銀山”的同時守護、發展好寶貴的“綠水青山”,努力在更好更快的發展中建設更美更好的生態,實現“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良性互動和融合發展。全國的“新常態”就是要追求更高質量、更加生態、更可持續的發展,就是要更加積極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貴州來說,“新常態”就是要更好、更積極地守住“兩條底線”,把“兩條底線”作為貴州的“新常態”緊緊咬住不放松。
“新常態”需要我們以更大的勇氣和定力去推進發展。在當前我省的改革發展實踐中,發展不講生態、不講環保的問題正在加快得到解決,竭澤而漁、殺雞取卵等不講成本、不計后果的破壞式發展正在加快得到糾正,但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名不發展、少發展、慢發展的傾向則有所抬頭和滋長。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才能贏得尊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綠水青山”不會自動轉化為“金山銀山”,只有通過發展才能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科學認識“新常態”、主動適應“新常態”,對貴州來說,必須以更大的勇氣和定力去謀發展、抓發展,必須把發展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咬定發展不放松,以更好更快的發展贏得更多更好的尊重。
以創新為動力,以開放為抓手,科學謀劃、強力推進“新常態”下貴州的發展。“新常態”下我們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必須以創新為動力,以開放為抓手,在開放創新中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在開放創新中加快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在開放創新中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融合。
要進一步用好開放關鍵一招,讓更多產業鏈高端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技術流、企業流進入貴州、扎根貴州,把貴州工業從能礦產業占主導地位的傳統產業結構中解放出來。
要強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按照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企業的需求,量身打造創新的硬政策和軟環境,努力在創新環境建設上后來居上、后發趕超,打造創新貴州。
要堅持不懈地圍繞以大數據為重點的電子信息產業、新醫藥和大健康產業、文化旅游和現代服務業、山地特色現代高效農業、新材料和建筑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好政策設計和資源配置,以“釘釘子”的精神堅持不懈抓好五大產業的發展,推動貴州產業結構由重到輕、由散到特、由小到精、由低到高的戰略轉型,積極構建與山地特色省情相適應的輕量化、生態化、特色化產業結構。(作者系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圖/本刊記者 張 麗 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