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明明

在新常態下,貴州就要結合實際,從省情出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目前中國改革開放步入了深水區,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什么是“新常態”?可從兩個方面進行研判:一是“新”,意味著當前經濟發展特征區別于以前,出現了新的趨勢;二是“常態”,表明經濟發展趨向固定、平常,更趨近于合情合理。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一方面表現為經濟發展長期增長趨勢和基本面沒有變,但由于下行壓力增大,經濟增長速度由改革開放以來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當前及今后7%—8%平穩增長。另一方面,經濟增長方式也將由此前主要依靠人力、資源高投入的外延增長轉向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的內涵增長。同時,還表現為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特點。
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的步伐將快速前行。對于典型內陸山區省份的貴州,如何適應這種新常態?這就要求貴州結合實際,從省情出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一是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帶動戰略,加強對內、對外開放,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實現以大開放促大開發大發展。“引進來”的重點是放寬市場準入,提高行政服務效能,落實投資優惠政策,堅持用硬措施治理軟環境,大力提高各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利用內外資水平。“走出去”的重點是加快出口能力建設,著力培育和壯大外貿流通企業,加快培育特色出口產品,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積極爭取國家賦予貴州口岸簽證權,推進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建設,加快建設一批出口貿易基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改變貴州外向型經濟水平過低的狀況。
二是轉變傳統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現代山地高效農業。隨著高速公路、鐵路三年大會戰的展開,以及航空、水運等交通設施的提速發展,貴州現代立體交通網絡雛形已現。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掣肘將進一步改善,物流成本亦將隨之下降,中東部省份對貴州品質優良、綠色有機的農產品需求量必定會有較大幅度的上升,目前重點要圍繞高速公路、鐵路網絡做好山地高效農業的發展規劃和產業布局。
三是充分利用資源稟賦和后發優勢,以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為根本,實現工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長期以來,貴州工業增加值不到全國的1%,在全國排位均靠后,工業化水平處于工業化發展的初期階段,比全國平均水平約滯后10-18年。為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貴州必須大力調整工業內部結構,堅持高端引領、高頭嫁接、高位切入。既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更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既要繼續發展新型重工業,更要大力發展特色輕工業;既要科學開采資源,更要拓展精深加工;既要發展載能產業企業,又要把耗能、排放嚴格控制在標準范圍內,更要發展低耗能、無污染、清潔安全的產業企業。
四是契合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趨勢,結合自身優勢,大力發展文化和旅游產業。依托貴州多民族文化資源,做大做強以“多彩貴州”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藝美術、節慶會展、戲劇、影視、動漫等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實力、有競爭力的文化骨干企業,積極引進文化產業領域戰略投資者。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優勢,不斷提高旅游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加快旅游業轉型升級,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近年來,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增速大幅前移,各項工作邁上了新臺階,出現了可喜的局面。但貴州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到2020年要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貴州面臨既要“轉”(轉變發展方式),又要“趕”(走新路、加速度發展)的雙重任務。在新常態下要實現貴州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就要堅定不移的深入貫徹省委確定的貴州經濟發展的“主基調”和“兩大戰略”,并牢牢守住發展與生態“兩條底線”,正確處理好加快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作者系貴州財經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