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良

土地是農民的生存根本和情感依賴。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牽一發而動全身。只有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堅持“三條底線”、保障“三地確權”、推進“三農向好”,才能牢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
在貴州省,農業始終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始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農民始終是數量最多的群體。只有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堅持“三條底線”、保障“三地確權”、推進“三農向好”,才能牢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
始終堅持
“三條底線”不動搖
土地是農民的生存根本和情感依賴。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始終堅持“三條底線”。
一是堅持農村土地屬于農民集體所有。農村土地屬于農民集體所有是農村經濟制度的根本。只有在農村集體所有的底線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推動農民土地向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流轉的土地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限制非糧化,禁止非農化,更不能變相搞莊園、建別墅、修度假村,這是土地流轉的底線。要加快建立土地流轉公開市場,健全完善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加強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建設,推動承包經營權流轉在市場上公開、公正、規范運行。
二是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性地位。無論是東亞小農為主的國家,還是歐美大農場為主的國家,都是以家庭經營為基本生產單位和生產組織形式。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30多年農村改革取得的重大歷史性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符合農業生產特點,能極大調動農民積極性和解放農村社會生產力,必須毫不動搖地長期堅持。盡管一些新型經營主體出現,但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家庭經營仍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基礎和數量最多的主體。
三是堅持穩定承包關系不變。穩定土地承包政策,核心是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這樣才能給農民吃上“定心丸”。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法律賦予農民的合法財產權利,無論他們是否還需要以此來作基本保障,也無論他們是留在農村還是進入城鎮,任何人都無權剝奪他們的合法財產權利。要結合實際探索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有效形式,研究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入股實施辦法等,夯實“長久不變”的基礎。
始終保障
“三塊地權”不走樣
“三塊地權”即農戶的承包地、農民的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權益。在市場經濟下,廣大農民作為市場主體,本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但是,目前富有創造力的廣大農民群眾,市場主體的作用沒有很好展示出來。其原因是農民的產權沒有得到明確界定,農民實際上沒有產權或者產權沒有厘清,得不到法律認可。只有將屬于農民的權利取得法律的認可,才能把這些資源變成“能下蛋和會下蛋的母雞”。這里重點對農民承包地經營確權進行分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開展好農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要摸清底數,通過調查摸底和實際測量摸清農村土地面積,并將地塊、面積、空間位置、地類、權屬清查落實到農戶或其他承包方。要查清位置,在對土地承包情況進行摸底調查的基礎上,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為基礎,以已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發放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和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成果為依據,因地制宜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權屬調查勘測,進一步查清承包地塊面積、四至(地籍上每宗地四鄰的名稱)和空間位置。要厘清關系,了解土地承包合同變更、解除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更、注銷等情況。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把承包權更加明確地落實到農戶。
這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農戶多的工作,需要基層政府和農業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努力降低確權成本,確保不錯、不漏,經得住歷史檢驗,不留后患。
始終推進
“三農向好”不懈怠
習近平總書記3月7日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對新形勢下推進我省“三農”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三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把農業做強。農業豐則基礎強。在穩定糧食產量、滿足農村人口基本口糧的基礎上,堅持把調整農業結構作為全省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和主攻方向。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市場需求等實際情況,突出重點,明確目標,選準特色最突出、優勢最明顯和發展潛力最大的產業,以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為平臺,集中精力,集聚資源,主攻規?;图卸?,大力推進生態畜牧業、蔬菜、茶葉、馬鈴薯、精品水果、中藥材、大鯢和特色雜糧的發展,大力推進傳統農業生態化、特色產業規模化、優勢產業品牌化,立足省內、瞄準全國、緊盯世界,走出一條高產高效、品質優良、綠色有機、加工精細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把更多知名度高、美譽度高的黔系農產品生產出來,銷售出去。
二是把農村建美。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村要穩,首先要美。一方面自然景觀要美。自然景觀、田園風光,是城里人的鄉愁,也是農村人的情懷。在農村,許多村寨仍然存在污水亂排、垃圾亂扔、秸桿亂燒的臟亂差狀況。為此,要圍繞“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組織實施好小康水、小康電、小康路、小康房、小康訊、小康寨六項行動計劃,開展農村清潔工程、農民居家花園工程,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污水等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引導農民在房前屋后栽花種樹,綠化美化庭院,探索推進“微田園”模式,推進農村生態人居。另一方面社會風氣要美。現在農村封建迷信、打牌賭博越來越“活躍”,特別是地下六合彩在基層很普遍。為此,要不斷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要開展文化活動,豐富農民文化生活,通過引導、扶持和組織區域性的民族民間文化活動,對農民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
三是促農民致富。農民富則國家盛。過上好日子、富日子、體面生活,是中國農民千百年來最大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既要從“三農”本身尋找出路,又要跳出“三農”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研究對策;既要大力挖掘農業和農村內部增收潛力,又要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從當前實際出發采取盡快見效的具體增收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以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為主線,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以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為重點,促進農業勞動力就業創業;以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為突破,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以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為導向,加強政策落實和農村社會保障。
“農業雖舊,其命維新”。盡管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下降,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沒有變;盡管農民大量轉移就業,但農民是社會結構的基礎階層沒有變;盡管農村生產條件不斷改善,但農村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沒有變。只有始終穩守“三農”這個定盤星、壓艙石,始終倍加珍惜當前“三農”來之不易的向好形勢,始終堅持爭創“三農”發展的新優勢,以“三農”向好、力爭更好的發展成果,為爭取全局的發展主動打下牢固的基礎。(作者系省農業委員會政策調研處副調研員 責任編輯/胡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