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喬新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的法院行政化和地方化色彩非常明顯,法官系統等級森嚴。當法官在職務晉升過程中遇到瓶頸的時候,他們自然而然地會跳出法官行業,轉換人生的頻道,開辟新的事業天地
中外法官有著本質的不同,西方法治國家的法官主要是從資深律師和德高望重的議員中選出,他們既是社會名流,同時又是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因此,他們擔任法官更多的是一種社會責任感體現,或者說是一種社會奉獻表現。在西方國家擔任法官,不是因為他們擁有巨大的財富,也不是因為他們擁有崇高的政治地位,而是因為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他們在法律界廣受推崇,他們在政治界眾望所歸。由他們擔任法官可以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他們可以把紛繁復雜的法律關系變成生活經驗的總結,可以把抽象概括的憲法變成社會普遍的共識。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中國的法官與西方國家的法官相提并論。中國的法官主要來自于大專院校畢業生和轉業干部,中國法院的院長主要是從黨政官員中選拔任用,因此,中國的法官不可能擁有西方國家法官那樣的成就,當然也不可能擁有西方國家法官那樣的素質和社會公信力。
中國一些優秀法官之所以下海從事律師工作或者擔任企業管理職務,是因為在他們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了職業的“天花板”。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中國的法院行政化和地方化色彩非常明顯,法官系統等級森嚴。當法官在職務晉升過程中遇到瓶頸的時候,他們自然而然地會跳出法官行業,轉換人生的頻道,開辟新的事業天地。在我認識的優秀法官中,有許多人對法官這個職業充滿敬仰之情。他們之所以義無反顧離開法院,根本原因就在于,在行政化的官僚體制中,他們已經沒有了上升的空間。在法官地方化的大背景下,他們不可能通過調任或者異地為官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從這個角度來說,法院的行政化和地方化是導致優秀法官離開崗位的主要原因。
當然,對于法官的辭職現象,我們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從法官的角度來說,這是他們實現人生價值的選擇,我們應當給予充分的尊重;其次,從整個國家的法制建設來說,那些具有豐富審判經驗的法官走向社會將會給我國的法制建設帶來嶄新的局面。我們在考察法官職業流動這個現象的時候,一方面要充分意識到這是歷史的必然,另一方面也要仔細思考中國法官職業體系建設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通過提高法官的福利待遇,從根本上解決法院行政化、地方化存在的問題,盡快組建一個高素質穩定的法官隊伍。
我國法官分類改革正在有序推進,法官的形象將會越來越清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注意法官的職業尊嚴和福利待遇問題。如果在改革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中國的國情,沒有照顧到中國法官普遍面臨的問題,盲目地照抄照搬西方國家的司法經驗,那么,最終很可能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筆者的觀點是,今后應當逐步從社會賢達中選任法官,那些已經投身商海的優秀法官,經過市場磨煉之后,可以經過特別的選舉程序,重新回到法官隊伍之中;那些具有真知灼見的社會活動家,經過公開的遴選,可以成為各地法院的法官。中國的法官應該是人情練達者,應該是悲天憫人的道德楷模,如果他們湊巧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那么,他們就可以勝任法官的職務。
法學院培養不出合格的法官,因為法學院的學生普遍缺乏人文情懷,缺乏社會擔當,他們把自己塑造成為赳赳武夫,打扮成為法庭上的角斗士,他們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社會使命。他們不可能調解社會糾紛,當然也不可能處理復雜的法律關系。中國的法官應當從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法學教授中選聘,應當真正成為社會精英分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匡扶正義,也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改變我國法官隊伍的不良習氣。中國當前的司法改革只是剛剛起步而已,我們希望中國的司法改革不要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我們真誠地期望中國的司法界能重塑自己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