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新LI Jing-xin
(吉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長春 130012)
(Environment and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Changchun 130012,China)
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是人類社會大系統中對立統一的兩個矛盾體,二者既相互制約,也相互促進。探究如何實現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已逐漸成為研究熱點。有關地區經濟和資源環境的協調度分析研究也越來越多[1-3]。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大省也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吉林省資源環境受到較大壓力,引發了如土壤退化、水資源短缺,資源利用效率低等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因而分析吉林省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對吉林省經濟——環境協調狀況進行分析,探討吉林省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演變態勢,對于整個區域資源環境的優化配置、生態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1.1 指標選取 結合吉林省實際的資源環境背景、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選取能夠反映該區資源環境質量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評價指標,指標選取遵循科學性、綜合性和可操作性相統一的原則。具體評價指標見表1。
1.2 評價方法 根據指標對評價結果的作用方向進行標準化處理,利用熵權法計算各指標的權重系數。關于耦合關系的評判模型很多,各種模型各有不同的特點,本文采用廖重斌[4]提出的耦合模型進行評價。耦合協調度評判標準見表2。
按上述方法計算,可以得到吉林省1986 年以來協調發展狀況變化。

表1 吉林省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

表2 耦合協調度評判標準
利用耦合協調模型對吉林省1986-2008 年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耦合關系進行評判和分析,具體結果見圖1。吉林省耦合協調度D(x,y)從0.490 變化為0.702,表明吉林省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總體的耦合協調度是呈上升趨勢的,根據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的評判標準,吉林省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從1986 年社會經濟落后于資源環境的瀕臨失調衰退類型演變為2008 年資源環境發展落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中級協調發展類型,表明吉林省社會經濟取得了一系列發展,同時吉林省也付出了一定程度的資源環境為代價,吉林省逐漸重視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促進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受到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影響,吉林省耦合協調度D(x,y)也存在較明顯的波動性,2005 年吉林省耦合協調度D(x,y)達到各年份最高值0.789,1986 年耦合協調度D(x,y)0.490 則為所有年份中最低值。

圖1 1986-2008 年吉林省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耦合協調度
1986-2008 年吉林省資源環境指標波動性較為明顯,并有下降趨勢,社會經濟指標總體呈上升趨勢,但仍需進一完善發展質量。研究時段內資源環境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發展的耦合協調度總體呈上升趨勢,從資源環境指數大于社會經濟發展指數的瀕臨失調衰退類型演變為資源環境發展落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的中級協調發展類型,表明二者總體耦合程度是不斷上升的,但協調度則呈先上升后略有下降趨勢,表明近年來吉林省社會經濟發展給資源環境發展帶來較大壓力,吉林省相對較好的協調發展程度仍存在不可持續性,可能會出現下滑的趨勢。
[1]李輝,闞興龍,于瀟.珠海市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協調度分析.資源開發與市場,2012,28(06):495-497,507.
[2]黃一綏,邱健斌.廈門市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115-119.
[3]周政.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評價與對策研究:以蘇南地區為例[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42-45.
[4]廖重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J].熱帶地理,1999,19(2):17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