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朋++朱笑純



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的漯河市作為中國首個“食品名城”,其孕育的“雙匯”“南街村”“澳的利”等“漯河制造”食品品牌早已聲名遠播。
產業特色明顯、品牌實力雄厚的漯河市,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中,以保住房安全、保飲水安全、保用電安全、凈化環境、硬化道路、美化村莊為重點,以建設宜居村莊為導向,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力求通過全市上下的持續努力,逐步探索建立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規劃目標是到2020年,全市農村居民住房、飲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人居環境基本實現干凈、整潔、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村莊。全市行政村80%以上達到省級農村人居環境達標村標準,40%以上達到省級農村人居環境示范村標準。
10月30~31日,秋雨綿綿。本刊記者先后踏訪了臨潁縣、郾城區的4個鄉村,所遇所見,所聞所感,使人難以忘懷。無論是已經入住新型社區、過上了跟城里人一樣的生活,還是依然恬居老屋、享受田園美景的安逸,村民們開懷笑容的背后,滿是富足后的欣悅,也飽含著對即將呈現的美麗新農村的憧憬。
“四原則”助推環境整治
漯河市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堅持“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城鄉統籌突出特色,改革創新循序漸進,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的“四原則”,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方面,依據發展水平、地域特點、產業條件、人口規模和生產生活習慣,合理確定村莊布局,既引導農民集中居住,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又保持了農村田園風貌,突出區域民俗特色。另一方面,統籌城鎮化建設、鄉村清潔工程等有關項目資源,按照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階段性規律,量力而行,分步實施,同時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村民自治作用,保障農民群眾的決策監督權。
作為省級示范縣的臨潁縣,通過縣鄉村三級聯動,采用多種宣傳形式首先得到了群眾的普遍支持。全縣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累計投入7820萬元,重點完善基礎設施、修建環衛設施、配備環衛工人和垃圾收集運輸設備,保障垃圾清運、鄉村保潔經費落實到位。同時探索建立“縣鄉財政補一點、村里出一點、群眾籌一點”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和農村保潔市場化運作機制,引入社會機構參與。目前,臨潁縣大部分鄉鎮政府通過與社會機構簽訂勞動合同或者協議,購買農村保潔服務,實現了農村保潔制度的規范化。
郾城區堅持把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活動和鄉村清潔工程作為踐行群眾路線、改善社會民生、服務郾城發展的重要抓手,按照“集中時間、集中精力、集中清運、集中治污”的工作思路,全面整治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村容鎮貌明顯改觀,生態環境持續提升。像裴城、龍城、黑龍潭、商橋等鄉鎮,黨政干部重視,村“兩委”認識到位,行動迅速,一些村莊已經初步顯現“天藍、水綠、山青、人和”的新農村景象。
龍堂人的幸福生活
規格統一的5層住宅樓連排成片,文化廣場上健身活動設施有序安置,物業管理中心和衛生保潔服務一應俱全,偶爾有村民騎著電動車或開著轎車出入,負責安保的門衛大爺不時應聲招呼。這是10月30日下午3時許記者在臨潁縣杜曲鎮龍堂村龍泉小區見到的情景。
“你看,咱這里跟城市的社區相比還有啥區別?而且咱的樓層低間距寬,視野開闊空氣新,環境優美綠化好,小區的物業管理支出全部由村辦企業承擔,村民不用交一分錢。從縣城引來的自來水加上自打的深水井,安全飲水有保障,電、天然氣、閉路電視、寬帶更是一次性配套到位,大家住在這里得勁得很!”提起龍堂村的新型社區建設,杜曲鎮副鎮長姚鵬飛難掩心中的自豪,這位在鎮里工作16年的年輕干部,對全鎮的每一個社區每一條道路都傾注了心血。“龍泉小區是龍堂村民舊房拆遷置換自建起來的,讓群眾建得起住得上,還要把社區管理好,幫群眾想辦法促進就業,在全省推行新型社區建設以來,總體感覺咱這樣的模式是成功的。”姚鵬飛補充說。
近年來,龍堂村依托以萬畝蔬菜基地為特色的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和以食品加工為特色的龍云工業園區,以及村辦企業河南龍云集團的多產業開發,建設起了新型農村社區,就近轉移農民就業,讓農民過上了跟城里人一樣的生活。龍堂村先后被命名為“明星村”、“河南省精神文明試點村”等,并獲得“全國文明村”“國家級生態村”等稱號。
在現任黨支部書記、龍云集團董事長郭自安看來,龍堂村的巨變主要得益于選對了走“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他介紹說,龍堂村是杜曲鎮的中心地帶,總體規劃由上海著名的規劃設計院制訂,分階段分區實施,包括工業區、居住區、教育區、休閑衛生區等。其中龍泉小區的規劃建設應該說和城市社區不相上下,幾代人做夢也沒想到能住上這樣的好房子,所以群眾也樂意積極參與社區建設。老村拆遷后一部分可以建成新的工業園區,一部分可以復耕,為發展現代農業留出地方。“現在我們村的群眾基本上不用種地了,土地都交給村里的流轉大戶,自己可以進工廠打工掙錢,享受城市人的生活。村里的木業加工、食品工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都可以安排人員就業,將來要達到真正的產城融合。”郭自安說。
今年71歲的高豹是土生土長的龍堂人,一家三代6口人,2012年年初入住龍泉小區,擁有115平方米和85平方米兩套住房。高豹的兒子兒媳在外做生意,孫女讀大學,老人自己在小區做保潔員,每月有800元的工資。“我們在老村的房子折價2萬元,又添了10萬買下了這個‘母子套,1平方米算下來也就600元。這批房子設計得不錯,同一樓層,我和兒子一家門對門,中間是相通的,既方便了我和老伴的起居,孩子們也好照應我們。我覺得這個小區比城里舒服,安靜,空氣好,城市里的小區樓太高,出門就是汽車,不方便。”曾經進城居住過一段時間的高豹感嘆道。
在與龍泉小區一條村道之隔的路邊,有一處特殊的綠化帶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據姚鵬飛介紹,這是一個地埋式的200噸污水處理系統,占地只有100多平方米,整個龍泉小區的生活污水經地下管道進入處理設備,通過沉淀、氧化、降解等環節后可以達標排放到河里,屬于生態環保項目。每年的污水處理費用大概要幾萬元,由村里承擔。
靳莊村的糧食交易致富經
10月31日上午,記者冒雨來到郾城區商橋鎮靳莊村。借助漯河作為國家二類交通樞紐城市的優勢,這個緊鄰107國道的小村莊20多年來已經因糧食貿易聞名全國,逐漸成為河南省重要的糧食貿易集散地。所經營的大豆、小麥、玉米遠銷云南昆明、四川成都、新疆烏魯木齊等地,甚至將東北的大豆調運過來,整理凈化后再賣到全國各地。從事糧食貿易的靳莊村村民中有的資產已達數千萬元。
據商橋鎮鎮長朱昊介紹,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鎮里給下轄的21個行政村都配備了環衛工,每村3~5人,工資由鎮財政負擔,垃圾處理采用“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方式;3~5個村集中建一個供水站,統一由水利部門規劃建設,保障村民的安全飲水;其中靳莊村還建有一個生活污水處理站,屬于河南省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示范項目,每天可以處理10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處理過的污水達標排放到村中的坑塘,用于養魚。
“咱村里有3006口人,3700畝地,成立的合作社和農業公司有5個,土地流轉面積達到90%,最大的是由山東一家公司投資種植的千畝牡丹園,以觀賞和榨油為主。土地流轉后村民每畝地每年有1200元的固定流轉金,解放出來的勞動力有的出去務工,有的就在村里的公司干活,還有做個體糧食貿易的。我們村2013年的人均收入在1萬元以上,光個人存款就有十幾個億!”靳莊村年輕的黨支部書記靳向陽話語里透著欣喜。
經濟富裕的靳莊村建有專門的社區衛生室、鄉村文化活動廣場,還正在籌建一個老年幸福苑,主要為村里的留守老人解決吃飯和休閑娛樂問題。記者采訪期間,村里的一戶人家正在辦婚禮,婚禮車隊由幾輛寶馬車組成,魚貫穿村而過,很是氣派。
在靳莊村的糧食交易市場,61歲的靳東峰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據他回憶,這個市場1992年左右已經形成規模了,最多時有60多家,老板全是靳莊村的村民,掙了錢后不少人轉行,現在是41家。糧食市場的帶動性很強,交易旺季時周邊有上百輛“小三輪”下鄉走村收糧食,一天能掙300元左右。光搬運工裝車每天掙幾百元都沒一點問題。靳東峰主要經營黃豆和玉米,他大概算了一下,今年9月20日到10月底,他的黃豆交易量已經超過300萬斤了。每斤雖然只有幾分錢的利潤,但穩賺不賠。剛開始那幾年靳東峰收了糧食還要自己到處找貨主,后來信息源多了,加上信譽好,現在一個電話就能搞定幾十萬元的生意。“這里做糧食貿易的基本上是全家齊上陣,我家兩個兒子,一個做別的生意,一個在柬埔寨工作,就是買臺大貨車也沒人開,我準備再干幾年就退休,也跟兒子出國轉轉。”靳東峰不無幽默地對記者說。
建筑業拉動大吳村奔上富裕路
緊鄰京廣鐵路、石武高鐵專線,距許昌市僅10公里的臨潁縣石橋鄉大吳村,目前約有三分之一的村民外出務工,在建筑行業做普工、技術人員和項目負責人。2013年,大吳村的人均純收入超過9000元。
農民富了,大家也樂意在村莊綠化、安裝路燈、衛生保潔等建設美麗家園方面出資出力。目前,投資20余萬元的文化活動廣場已經成為大吳村最熱鬧的地方,燈光球場甚至吸引了周邊村的籃球愛好者頻頻光顧。
美麗宜居的大閆社區
郾城區商橋鎮大閆社區自2010年始建,工程分三期實施,全部完工后將容納大李、小李、大閆、小閆、沈莊、何莊等6個自然村的3200余名村民。該社區既有群眾自建的別墅式庭院,也有統一規劃建設的7層電梯房,目前已經建成488套,入住300多戶,原來的舊村房屋按等級補償拆遷。其中,新建的別墅式庭院每戶均為250多平方米,院前還規劃有專門的小塊菜地,保留了田園特色,整個社區顯得寧靜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