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筱燕 編輯丨洪鴻 郵箱丨E-mail:hh2012qq@163.com
2014年首屆海峽兩岸青少年新媒體文創論壇6月15日在廈門開幕,來自兩岸電影、動漫、網絡等新媒體行業的專家學者、兩岸青年代表共襄盛會,探討新媒體、文化創意與青少年交流。李國杰在會上致詞說,“彭帥與謝淑薇的‘海峽組合’能夠頻頻奪冠,是兩岸年輕人攜手合作獲得成功的最有力證明”。并且指出,兩岸青年不能僅停留在交流階段,應該在更加具體細致的合作中逐漸走向融合,如何開展實質性合作,不僅是兩岸其他領域的問題,也應成為兩岸青年交流的題中之義。這一段話從論壇開幕當天,直到活動結束后的一周,依舊不斷被兩岸媒體來引用做為兩岸未來青年交流的工作要點報道。
李國杰,中華青年數位文創交流協會理事長,在臺灣媒體圈里,大家習慣稱他為老貓。十年之間,細數各種網絡媒體,從數位電臺、數位內容、數位音樂、數位家庭、數位行銷,他幾乎無役不與。華人第一個網絡電臺是他在1998年創辦的,電臺持續開臺至今16年青春,讓華人世界真正擁有了一個龐大的音樂數位資料庫,搜集與紀錄了華人音樂產業的所有細節,是兩岸網絡世界里唯一的無價資產。隔年他又創華人第一個資助漫畫家的網站“老貓漫畫日報”;并與陳樂融發行了華人第一張由網絡共同創作的音樂CD“平民音樂”,2012年并將此業務進階成為iCD(internet CD)網絡音樂創作與發行平臺。
2012年他獲選為臺灣地區網絡行銷公司執行長(經營者),除了商業上的成功外,李國杰還投入多個非商業團體的幕后專業咨詢服務。從自營的銀河互動到3年前創建中華青年數位文創交流協會,8年來,透過互聯網數位畢業展平臺的交流,讓兩岸青年朋友透過觀摩各自的微電影、平面設計、企畫作品,彼此理解,彼此借鏡,彼此學習、成長、茁壯!
李國杰說,8年征展的過程中,唯一遺憾的是,在上萬件作品中,甚少看到兩岸青年朋友合作的共同作品。回顧過去10年來,兩岸在產業、金融、農業,通信等層面上有許多合作成果,兩岸年輕人則還停留在彼此交流的階段。他表示,不論從文創發展角度,或是從這些年兩岸關系的層面,我們都應該讓兩岸青年加快腳步邁向合作,而且是要前瞻與務實相結合地去落實。
這次海峽兩岸青少年新媒體文創論壇首次舉辦,對于兩岸青年的交流合作可謂意義非凡,青年合作議題受到廣泛關注,成為海峽論壇中青年交流的三大亮點之一。推動這次論壇的過程,李國杰有非常深的感受,他說,臺灣有390萬19歲至30歲的年青朋友,大陸更有上億的年青人才,如何讓兩岸年青的活力從交流走進實質的合作,是本次論壇我們希望集合在座兩地專家學者們可以共同探討的主題,也是協會長期以來不斷努力的目標。
李國杰說,本次論壇的構想源自于2012年兩岸新媒體青年交流活動,事經兩年,數個單位、十幾位領導、上百位工作人員的推動才得以促成今天的成功,要特別感謝,感謝各位領導們及業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因為大家對于兩岸青年文創發展都有一致的期待,我們寄望諸賢共聚一堂,探討出兩岸產官學界未來可能的合作發展方向。
以一位長期經營媒體與網絡兩頭并進的創意人來說,處在臺灣網絡營銷界專業最頂端的位置,李國杰深刻地察覺,臺灣青年一族對于未來茫然的失衡趨勢,活在一個傳統媒體無法體現他們焦慮的時代,他們選擇群聚在網絡上彼此溝通,創建屬于自己的社群媒體。新媒體即時、迅速加上便利普及的網絡使用裝置,數位化內容快速傳遞的特性正好適合于社群中的分享、內容傳播。最近臺灣年輕人中發生了很多事情,他們焦慮于整體社會無視他們的未來和前途,也對兩岸關系開始感到困惑,然而他們在網絡上的爆發力卻是巨大的,他們發出來的聲音也無法忽視。
李國杰說,無論是大陸方面還是臺灣政黨,都對臺灣年輕人的現狀感到困惑。但關鍵在于,如何讓臺灣年輕人可以感覺到真正被關注與關心。兩岸從中央到地方,都推出好的政策來促進各領域的合作,唯獨缺乏扶持兩岸年輕人共同合作的政策,因為年輕人還沒有產業,他們也不是財團,沒有人穿梭兩岸為之溝通,所以形成不了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更無法取得相對應的資源,李國杰對兩岸青年的文創合作的現況表示惋惜。他說,今年海峽論壇期間他接觸了大陸大大小小的單位、機構、基金會,但他們當中鮮有“臺灣青年”的著墨。大陸的文化專項基金和文化園區,也少有針對于兩岸青年合作的項目。兩岸做了許多青年交流活動,但也就僅僅停留在參訪了解層面,利用青年名目掛掛標簽的成果上,這是遠遠不夠的。融合的最好方式其實是合作,讓兩岸年輕人能夠結成千千萬萬個團隊,共同創作、共同成就才是正確的方向!
為什么特別強調微電影的作用?李國杰說,現在青年溝通用的是網絡,而視頻已經成為網絡傳播的主流。臺灣390萬年輕人在網上,他們幾乎都在看微電影。但遺憾的是,目前能看到的微電影題材都無關于兩岸的融合。只有通過兩岸合拍的作品,才能把觀念帶進年輕人的世界,讓他們理解兩岸之間有什么區別、有什么相同,才能期望他們的認同,然而目前沒有足夠的資源和基金讓這種合作發生。
當大人們說著“兩岸青年是兩岸未來”的同時,我們的青年也在檢視我們為他們的未來實質上做了些什么?他們要的不只是口語春風,他們是我們的下一代,很會體會大人社會的語言背后的真正意圖。李國杰認為兩岸青年因教育環境差異,各自有不同的優勢,兩岸青年人的合作可以容易地站上世界舞臺的高度,而兩岸交流至今,如何推展兩岸青年跨過表面的交流,以更好的機制落實真正的合作,是我們應該為兩岸青年去思考和謀劃的時候了。
本次新媒體文創論壇中,主辦單位特別委托中華青年數位文創交流協會負責策劃“海峽兩岸青少年微電影主題論壇”,論壇由李國杰理事長和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董事長陳樂融共同主持。以李國杰對市場的長期觀察,他明確指出“微電影”將是唯一跨越電影、電視、網絡、行動與實體通路五種維度的新傳播模式,將可帶動未來10年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的龐大消費性經濟產值。這樣龐大的商機,對兩岸的新媒體青年朋友們來說,將是滋養創作靈魂的最好養分,兩岸這一代青年不應該只放眼各自的市場,更應該以合作的方式,共同的作品,面對全世界作為競逐的舞臺,善用“微電影”與網絡無往弗界的傳播特性,讓自己未來的作品發光發熱,將我們的文明透過商業產業的力量,推向世界的高峰。
與過去兩岸青年交流主題有限比較,李國杰非常重視這次由全國臺聯搭起的這個平臺,讓兩岸新媒體產官學與新人有聚首的機會,他特別邀集主題論壇與會嘉賓,共同推動“兩岸青年微電影發展”倡議書,希望藉此能夠讓兩岸青年合作拍攝微電影的機制明確化。
6月15日海峽論壇首創兩岸青少年新媒體文創論壇的開幕,已經努力付出的所有工作人員,寫下新媒體的新紀錄。李國杰理事長認為,這個紀錄不是句點,而是我們再次更向前的起點。或許就像李國杰先生所說:“謝帥組合是體壇的兩岸組合,那我們便要成為肩負文化創意產業上道統傳承,與時俱進的力量,催生孕育未來無數的兩岸青年成功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