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采用調查研究、分析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以東北師范大學的調研數據為依據,在對東北師范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的做法進行客觀、全面總結的基礎上,針對高校目前存在的“能力教育不足”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的對策和建議。即全面深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高校畢業生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
關 鍵 詞:市場;高校畢業生;就業
中圖分類號:C9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4)11-0048-04
收稿日期:2014-07-20
作者簡介:王艷(1966—),女,遼寧沈陽人,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行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
在計劃經濟時期,政府替代市場,對大學畢業生統一分配工作,導致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大學生自身的愿望得不到充分的滿足。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市場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提供了公平競爭和雙向選擇的機會,使其在優化畢業生資源配置方面所起的作用開始逐步顯現。但隨著高校擴招及人才培養模式的不盡完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業難的實質就是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與勞動力市場需求不相適應”,過多的本科院校都以培養學術型、研究型人才為主,但勞動力市場最緊缺的卻是技術型人才。導致的結果是:一個公務員的崗位常常是成百上千的人競爭,而一個技術型的工作卻鮮有人問津。為實現人才資源與社會需求的最佳組合,東北師范大學瞄準市場需求,堅持教育創新,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構建了符合校情的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以確保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爭取到優質市場份額,發揮了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其就業市場建設和比較完善的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可以為其他高校推進就業提供借鑒。
一、東北師范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的經驗
東北師范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之所以走在了全國高校的前列,主要得益于就業思想和觀念的轉變。他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就業工作,不斷開發、完善市場。目前,學校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已遍布全國除港澳臺以外的31個省市的192個城市,合作關系穩定的用人單位有兩萬多家。2009年11月,全國教育人才市場落戶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學校榮獲“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睒s譽稱號;2012年再次被國務院授予 “全國就業先進工作單位”稱號,是至今兩次獲國務院就業創業工作表彰的兩所高校之一。曾多次被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新聞媒體報道,被譽為“東師現象”。
⒈尋找準確的市場定位。東北師范大學在就業工作的市場定位方面,以打造“教育家的搖籃”作為辦學目標,始終保持“為基礎教育服務”的辦學特色,他們按照“寬口徑、厚基礎、精專業、多出路”的理念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畢業生基礎理論和專業基本功扎實,受到了全國各地重點中、小學校的認可,在國內基礎教育的中高端市場擁有較高聲譽。他們不以增加就業人數為目標,而是從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高度來準確定位,以就業為媒介提升學校辦學質量,不斷優化就業結構,達到了學校發展與市場需求的良性互動。
⒉打造過硬的市場品牌。東北師范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其深知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不僅關系到學校的聲譽,更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學校要在就業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就需要打造市場品牌,即有形的畢業生質量背后附加的無形價值。市場品牌既是學校多年辦學積淀而成的良好信譽,也是學校重視媒體宣傳形成的社會影響,是一種無形資產。對于用人單位來說,這種品牌是一種質量認可基礎上的情感認同。為此,一是堅持實地走訪用人單位,充分宣傳畢業生優勢,與各省一流的中、小學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以確保畢業生在基礎教育就業市場中的信譽。二是積極運營,將東北高師院校就業協作體發展成為區域性教師品牌市場,成為東北教育人才集散地,合作單位從17所院校擴增至28所,包括東北地區的全部高師院校,拉動了東北高師院校的就業率。三是打造全國網上教育人才市場首席品牌,連續五年承辦全國教育系統高校畢業生網上招聘周,使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共匯聚了全國近10萬名教育類畢業生和教育系統2569家用人單位,提供有效崗位需求近16萬個。如今,“東師品牌”已在全國基礎教育界深入人心,畢業生就業市場品牌魅力日益彰顯。
⒊優化市場反饋機制。東北師范大學提出了“出口引導入口,就業指導培養”的指導思想,將市場需求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學校全面掌握畢業生就業狀況,將市場需求及時反饋給教學培養的各個環節,相關部門根據就業市場的信息反饋并綜合其他相關因素,新增了市場需求量較大的兩個本科專業;招生計劃向東南沿海傾斜,縮減了免費師范生招生規模;對非師范專業開展專業評估,系統歸納各專業辦學中存在的問題,以提高學生的能力為主,改革教學方式及內容,使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得到優化。
⒋健全市場開發與管理體系。不斷健全并完善就業市場管理體系,提升市場服務水平,全力以赴推進就業市場的跨越式發展。一是以建設“全國教育人才市場”為契機,兼顧免費師范生、非師范生和碩士生三大群體,根據市場的區域特點和行業特點實施差異化的市場開發戰略。 二是構建全面、準確的市場分析方法與監測體系,建立并完善數據采集與處理機制,對來校招聘的1500余家用人單位的信息開展管理維護;對31個重點市場區域、省份與城市就業市場進行監測和評價。三是確保面向基層就業項目管理對接工作零差錯。將“三支一扶”、“特崗教師”、“選調生”、“大學生應征入伍”的選聘納入整個工作日程,開辟專欄做好宣傳,完善選拔制度并進行有序的組織考評。
二、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構建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
⒈以市場營銷理念培育畢業生就業市場。東北師范大學將市場營銷理念引入到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制定戰略規劃。他們從供需關系、就業流向、行業分布、就業滿意度、就業途徑等維度對市場進行調查研究,對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相關分析,形成了《就業市場白皮書》,為就業工作提供科學、理性的指導。東北師范大學的就業市場開發以實地走訪為主要形式,特點是“排查”。即校院領導帶領就業中心工作人員、各年級輔導員共同組建市場開發團隊,每年分組走訪用人單位,鞏固老市場,尋找新市場。同時還建立了行業協會、企業、高校三方合作機制,建設就業實習基地,搭建企業招聘、應用型專業培養、學生實習就業三方聯動平臺,針對不同的市場類型采取不同的開發策略。此外,還整合校友資源,依托校友會網絡資源建立各地“東師信使”就業促進會,培育潛在的就業市場。
⒉以開放與合作觀念發展畢業生就業市場。多年來,東北師范大學不斷加強學校與市場的聯系,與就業市場開展長效合作,實現了雙方利益上的共贏。積極開展“十百千工程”,在全國選取了十個重點城市與東北師范大學在研究生培養、骨干教師研修、科研合作等項目上開展全面合作,還建設了百所重點城市就業基地,千家用人單位就業基地,激發了大學生的求職愿望,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東北師范大學率先提出了“內合外聯”的就業工作戰略,其價值在于通過內合東北28所高師院校,形成區域和規模優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東北高師院校的競合共贏;外聯全國兩萬余家用人單位,共建教育行業就業市場,每年拉動東北高師院校畢業生就業率提升1-2個百分點,“內合外聯”在國內首開了高校聯合培育就業市場的先河。在此基礎上,依托“全國高校畢業生教育人才專業市場(東北)”匯聚更多、更好的市場資源,2013年需求崗位達 88981個,同比增長 41.43%。最大程度地匯聚了市場資源,搭建了畢業生就業新平臺。
⒊以網絡信息技術壯大畢業生就業市場。東北師范大學在建設有形市場的同時,不斷創新信息服務手段,讓無形的網絡市場充分發揮作用。目前,大部分用人單位在每年公開招考之前,都會通過網絡平臺發布招聘信息。為了使畢業生適應這種新的市場機制,東北師范大學不斷創新就業信息服務的理念與手段,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切實推進就業信息的“互聯互通”。2013年,自主研發了“東師微就業”微信平臺和“東師求職寶”手機客戶端,真正實現了就業資訊一“按”即得、就業服務盡在“掌”握,使就業信息工作率先步入智能化的“微時代”。同時,由“信息搜集”時代向“信息加工”時代轉變。就業信息工作不僅僅停留在搜集、發布信息階段,而是開展信息加工和咨詢服務,由發布公共信息向量身定制信息的個性化服務轉變,推出了“郵件定制”和“手機定制”服務,使畢業生有了更多選擇與競爭的機會。注重發揮品牌優勢,整合資源,提供優質就業信息,依托“東北高師就業聯盟網”建成全國首家區域性就業信息協作網,通過與智聯招聘、中國教師人才網等開展行業合作,拓展崗位需求39000余條,無形就業市場的開發與建設,成為畢業生順利就業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徑。
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占領畢業生就業市場。把學校培養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起來,有利于高等學校轉變辦學思路,加強學科建設,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從而占領人才市場。一是及時召開畢業生就業市場解讀通報會,讓畢業生全面、充分地了解就業形勢。就業中心和各學院進行市場走訪的老師,每人負責3-4個省份或1個行業,結合走訪實際情況召開“畢業生就業市場解讀通報會”,及時有效地向畢業生傳遞市場信息;二是積極引導有從教意愿的學生承接師范類市場,形成市場全覆蓋,使畢業生就業區域分布呈動態平衡狀態:東北地區是該校畢業生就業人數最多的區域,占46.40%; 沿海地區畢業生占29.40%;在“中部拓展、西部滲透”戰略實施后,中西部市場建設成效顯著,中西部地區畢業生就業比例連續五年穩步上升,占24.20%。目前,已形成了以重慶、成都、包頭、太原、鄭州等經濟相對發達城市為中心的市場集群;三是開辟多元就業途徑。針對具有不同方向就業意愿的畢業生,實施分流、分類培養,積極開發機關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和企業市場,進一步優化就業質量和結構。針對市場占有份額相對薄弱的區域,通過打造市場品牌、保持市場誠信,不斷擴充就業市場占有份額,逐步擴大畢業生就業市場空間。東北師范大學主動承擔了首家全國性高校畢業生行業人才市場建設的責任,2009年11月,該校獲教育部批準承建“全國高校畢業生教育人才專業市場”,實現了由“區域市場”向“全國市場”的跨越式發展。
三、“東師現象”的啟示
⒈充分認識市場對畢業生就業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即全面深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分析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規模、結構和質量的需求 ,將就業狀況作為招生計劃安排、教學改革、專業調整等方面的重要參考,切實把提高人才能力作為發展的首要任務。對此,在解決高校人才培養和勞動力市場需求對接問題上應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立足市場需求,調整學科和專業設置,優化教學內容及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相關行業、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建立廣泛、密切的聯系,組織更多高校畢業生到企業實習,了解社會發展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情況,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其次,開展創業教育。著重培育創業精神,激發創業潛能,增強大學生的競爭意識。針對創業的“實戰”問題,依托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實驗室等平臺進行項目實踐和孵化,加強創業園區建設。再次,在高等教育和勞動力市場對接方面,要讓學校教學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還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及執行能力。要幫助學生規劃職業生涯,使他們走上從學業規劃、專業學習、選擇崗位到職業科學發展的軌道,以實現職業生涯的最優發展。
⒉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必須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加強二者的有機協調和配合。經濟發展既不是靜態的資源配置,也不是完全按預先規定的計劃行事,既要靠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發揮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發揮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以彌補市場的不足。政府的主要職責和作用是保持宏觀就業政策穩定,加強就業市場監管,推動可持續發展,防止收入差距過大,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為此,一是在政策支持方面,要健全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鼓勵創業、大學生勇于創業的新機制,鼓勵高校畢業生積極創業。二是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要健全招人、用人制度,保障就業公平競爭。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消除城鄉、身份、性別等一切影響公平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保障勞動者的安全、健康等權益。三是要創新社會管理。完善住房、養老、社保、醫療、工資福利等社會保障機制,消除行業間差別,尤其是要改革公務員與事業單位人事制度,逐步取消“體制內”隱形福利,打破區域限制,為轉移就業、人才引進和保留創造條件。
⒊建立自由流動的勞動力市場,是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的前提。市場決定就業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核心是讓就業資源依照市場規律自由流動起來,自由流動是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的前提。人力資源自由流動有賴于社會保障、住房等條件。當這些保障性條件缺乏時,就會妨礙人才流動。當前,人才流動的主流趨勢仍然是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西部流向東部,從貧窮落后地區流向發達地區。這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原因,但主要還是一些體制性、制度性障礙影響了人才的合理流動,如社會保險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缺乏適當的靈活性,導致一大批人力資源低效配置。為此,要建立互相銜接、可流轉的社會保障、社保轉移、檔案管理等制度,打破身份界限,改革住房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人才市場,消除人才流動障礙,暢通人才流動渠道,完善人才中介服務,為人才資源流動創造條件,使人力資源合理配置的市場機制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⒋加快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化建設,實現人才的有效配置。目前,人才供需結構矛盾的存在源于用人單位與人才之間信息不對稱,人力資源市場信息不能及時反應市場供需變化情況。因此,應加快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化建設,搭建全國性就業信息平臺,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優化現有人力資源供需、工資等信息,提高信息質量,推進信息共享,加強信息動態發布,推動大學生就業工作信息化建設;可以采用經濟引導、法律規范、行政干預等綜合措施,引導人才市場兼并重組,將人才市場逐漸分化為公益性人才市場和盈利性人才市場,按照先大中城市、后中小城市,先公益性人才市場、后盈利性人才市場的順序依次推進,整合、建立一批全國性人才大市場;依托互聯網信息技術,將各地人才市場的供需信息互聯互通,促進人才供需信息共享,實現人才的有效配置。
⒌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方面的決定性作用。市場經濟在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主要特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歸根到底是要進一步解放對生產力發展的所有束縛。大學生和用人單位應圍繞市場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大學生要依據市場需求轉變擇業觀念,不斷增強自身知識儲備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政府要想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就必須提供政策支持,優化公共服務,加強社會保障。用人單位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必須提供良好的待遇、營造舒心的氛圍。
實踐證明,只有尊重市場規律,依靠市場供求規律、市場競爭規律、價值規律等基本規律,讓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才能把大學生的個人理想與國家需要緊密結合起來,達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目標,推動就業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實現效益最大化,實現人力資源的最佳配置,推動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金昕.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及其現狀的實證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12,(06).
[2]吳立保,張斌.日本和美國大學生就業促進政策及其啟示[J].教育發展研究,2011,(09).
[3]東北師范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R].2013.
[4]楊曉慧.創業教育的價值取向、知識結構與實施策略[J].教育研究,2012,(09).
[5]王占仁.經由就業走向創業:教育體系建設研究[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05).
(責任編輯:高 靜)
On the Decisive Role of Market i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Tak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Yan
Abstract:This article, using the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and study,analysis and research,based on the research data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on the basis of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employment market construction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aiming at the current problem which is "the lack of ability situation",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further strengthening the employment market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which means:to comprehensively deepen the re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 that is market-oriented and to fully play the decisive role of market in the alloc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 resourc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lly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Key words:market;college graduates;employment